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小一粒米》说课稿李艳秋

2020-04-17 来源:星星旅游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

《小小一粒米》说课稿

胶南市琅琊台小学 李艳秋

说教材

《小小一粒米》是鲁美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中的第一篇教材。本活动的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第9条和“我的家乡”第4条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和智慧”和“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谈们的劳动成果”的要求编写的。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材内容作了大胆取舍和调整,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模拟体验中获得真切感受,在辨析活动中受到启发,在看一看、算一算活动中受到心灵的触动。从司空见惯的“不起眼的一粒米”的触摸到“生命之源”的升华认识,以小见大,使学生的思想发生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粒米的来历,知道从播种到收割农民所付出的艰辛。知道一粒米的价值,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指导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情感与态度:认识到劳动的辛苦,懂得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体验、情境辨析、链接生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感悟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说教学过程:以小小一粒米贯穿始终,使认识逐步升华。 一、设疑启思,导入课题。

对于小小一粒米,学生是再熟悉不过了,司空见惯了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整堂课就会显得沉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前,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大信封,里面装了一粒米,并把这一粒米塞到信封的角落里。上课伊始,老师谈话导入:今天,作为见面礼,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老师边说边在每一个小组桌上摆上一个大信封。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会高涨起来,他们急于想知道信封里的秘密。老师接着说:“下面请各小组长带领大家打开纸袋,找找里面的礼物。” 在学生七手八脚的忙乱中,有的可能一眼就找到了其中的米粒,露出不屑,有的可能一下子找不到,认为什么也没有,此时,老师提醒:“再找找,肯定能找到。”有的可能在忙乱中将米粒掉到地上,全组同学一起在地上寻找。目的只有一个,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谈一谈,你看了有什么想法?使学生认识到小小一粒米太小,太不起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二、探究体验,初步感知。

师边展示装有一粒米的透明袋,边发表感叹:“是啊,这小小一粒米真是太不起眼了,(板书:不起眼),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播放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课件,师述:小小一粒米的诞生,要经过播种、插秧、锄草、施肥、灌溉、喷洒农药、收割、脱粒等生产过程。

体验感知有所悟。师问:你参加过这样的劳动吗?现在让我们来当当农民,体验体验劳动的感觉。(由体验迁移,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辛苦,明白一粒米的来之不易。)

分组进行体验(将学生分为四组,即播种组、插秧组、喷洒农药组、收割组),在体验之前,分别明确各组动作要领,可以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进行演示,教师进行动

作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别在不同的场地模拟体验。教师相机引导。

面向播种组:“春暖花开,该播种了,请播种组的同学快快播种吧”;

“秧苗长大了,该到水田插秧了;秧苗长得好快啊,需要喷洒农药了,别忘了把身体捂严实一些,小心农药中毒;秋天到了,稻子熟了,该下镰收割了„„在老师的叙述中,各小组认真按动作要领进行体验。

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随机走到学生中,模拟报社记者进行现场采访:这位朋友,你好,谈谈你此时劳动的感受好吗?„„此时,学生会说“真的好累”、“好辛苦啊”等等。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模拟体验,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短短几分钟的体验,同学们感触颇深,那么,农民伯伯天天在地里劳动,他们该有多么辛苦。有一首诗最能体现农民种田的辛苦,你知道吗?(指生背《悯农》;全班齐背)。

认识迁移。现在,请你们再来审视桌面上的这一粒米,此时,你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来之不易。

《品德》课程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是它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在本环节教学时我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原型出发,通过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努力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生成和发展。

三、辨析导行,知行统一

1、课件展示三幅画面(均为浪费粮食现象的图片),辨析三种现象。对于他们的表现,你怎么看待?

2、剖析自我,加深认识。生活中你做得怎样?通过刚才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个别交流;组内交流,互相帮一帮。认识了一粒米来得不易,相信我们一定会加倍珍惜粮食。)

(适时颁发“爱粮章”)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孩子浪费粮食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虽然平日里反复教育,但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老师一走,倒饭开始。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因此,我抓住学生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由校内的浪费粮食,一步步延伸到校外,在课堂中再现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议议节约粮食的好方法,为学生节约粮食进行生活指导。我认为,将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中,具有较强的教育针对性,学生自己悟得的道德胜过教师的空洞说教。

为了提高学生的节约、爱惜粮食的意识,我精心设计了“爱粮章”。将奖章的激励机制引入课程教学中,发挥奖章的目标激励作用,鼓励队员通过争戴奖章,提高队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可持久地发挥奖章的教育作用,从而指导学生生活。

四、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老师请同学们看几幅图片(非洲难民图片),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粮食真的紧缺吗?我们真的需要节约粮食吗?”也许孩子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缺粮。于是,我采集了我国贫困地区缺粮的实际生活、非洲饥民忍受饥饿折磨的视频,旨在让孩子感受到在生活中,确实有人因饥饿而忍受着痛苦。爱惜粮食,既是对粮食生产者的尊重,更是心系天下,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权利的职责。粮食,需要我们去爱惜,去节约。

2、请同学们再来审视我们眼前这一粒米,对这些处于饥饿状态、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们来说,这粒米就是什么?( )是啊,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粒救命米,与生

命等价(板书)

3、来,孩子们,把你眼前的这粒米郑重地送到老师这儿来吧。(组长把米粒送到老师拿着的透明袋里),看,每组一粒,数量马上增多了不少.

4、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取一粒米,小心拿好,送到老师的米袋里来吧。看,数量成倍增加。

5、我们每人一粒米,就是36粒米,我们全校有1200多个学生,每人一粒米,就是 粒米。

6、算一算: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会有 米。30粒米就是一克,请同学们算一算,全国每天可节约 克米?如果按我们每人每天吃250克来算的话,全国每人每天节约的这一粒米可供多少人吃一天?

7、小小一粒米能够拯救多少人的生命啊,此时,你还能再小瞧这小小一粒米吗? 在生活中,学生常认为:浪费一粒米,有什么了不起?为了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每个人必须引以为重的事,我精心设计“算一算”的活动,拓展教材,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懂得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要珍惜粮食的情感。

五、迁移延伸,深化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小组合作,把你们的妙计写在卡片上。

交流,总结。

老师设计了一张“争做爱惜粮食小标兵”的评比表,每月得到“爱粮章”的同学即可成为“标兵”。从今天开始,让它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导航标,

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生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