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景德镇龙纹瓷器看明代社会变迁

2021-10-11 来源:星星旅游
2013年lO月 文化艺术研究 studies in Culture&Art Oct.,2013 Vo1.6 No.4 第6卷第4期 文章编号:1674—3180(2013)04—027.10 从景德镇龙纹瓷器看明代社会变迁 邱雪婷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最古老的纹饰之一,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艺术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龙纹也是瓷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式样之一。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官窑与民 窑所生产的瓷器都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供烧造宫廷瓷器。 而景德镇的民窑也蓬勃发展,所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外。作为皇家象征的龙纹瓷器,其艺术风 格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改变。本文利用历史文献、文物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对明代龙纹瓷 器的艺术特点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原因展开研究。在论述官窑、民窑 各自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它4f]-2_间的联系,从另一个侧面考察明代社会的兴衰承运。 关键词:明代;龙纹;瓷器;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Social Change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Perspective of Dragon-pattern Porcelain of Jingdezhen OIU Xue—ting Abstract:The dragon is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patterns of ornaments in China,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symbol of imperial powerand therefore tak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art.Designs ofdrga- on are also one of most common styles in decoration of oprcelain.Jingdezhen Was the center of porcelain manufacturing in the Ming Dynasty,where ofifcial kilns and folk kilns made a magniifcent achievement in art.Influenced by complex background,the style of dragon—pattern porcelain changed with the tim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image data,the paper na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dragon— pattern desings.Meanwhile,this research also pays attention to exploring the reason and background for htese changes. Key words:the Ming Dynasty;drgaon-pattern;porcelain;Jingolezhen 收稿日期:2013.06.13 作者简介:邱雪婷(1991一),女,山东省莱州市人,本科生,主要从事明清社会史、艺术史研究。 ・28・ 文化艺术研究 第6卷 引 言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龙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景 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其生产的瓷器冠绝中华。通过对明代景德镇官窑与民窑龙纹瓷器艺术风 格的比较研究,意在探寻明代龙纹瓷器的演化规律及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对明代景德镇龙纹瓷器这一 课题的研究以往并不多见。古代有关明代景德镇瓷器方面的著作多以瓷器的生产、加工、运输为主, 如明嘉靖年间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清乾隆年间朱琰所著《陶说》、嘉庆年间蓝浦的《陶录》 以及乾隆本《浮梁县志・陶政》等。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学者开始从瓷器的器形及绘画角度展开研究, 代表有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出版)、1990年冯先铭主编的《中 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等,它们多侧重于简 要介绍官窑瓷器的发展史。2001年,铁源编的《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总结了明代各类龙 纹,并配以大量图片,对各个时期官窑、民窑的龙纹进行了对比研究。2005年冯小琦发表的系列文章 《历代陶瓷器龙纹演变系列专稿——明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详尽介绍了明代各朝龙纹瓷器的艺术特 征,并辅以代表性器物图片。其他介绍明代龙纹瓷器的文章所写角度大抵与之相同,故不再赘述。这 些文章著述大多大而化之地介绍明代龙纹瓷器,并未对其变化规律及原因进行探究,其研究方法也多 属考古学与艺术学。本文使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分析明代龙纹及龙纹瓷器的历史背景,并采用图像学研 究方法对龙纹瓷器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进而对明代景德镇官窑、民窑进行对比研究。 龙的形象是经过近六七千年的演化逐渐孕育而成的。上古时代,氏族部落的人们就把龙作为图腾 崇拜的对象。《易林》有云:“黄帝驾龙乘风,东上泰山,南游齐鲁,邦国咸喜”,认为中国人的始祖 黄帝是龙属。《诗经./J、雅・嘉鱼》日:“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可见先人都以龙作为崇尚的对象。因 此龙的形象也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材质和器物上。考古学上发现最早的龙图像是约为一万年前绘于陕西 省吕梁山南端吉县石崖上的一幅岩画,被称为“鱼尾鹿龙图”。[ ]而陶瓷器上龙纹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在陶器上绘制龙凤纹或蟠夔纹。龙的形象在汉代基本定格,北宋书画理论家郭若 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画龙有“三停九似”之说。“三停”即“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 “九似”是指“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也”。_2J明清时期,龙还进一步演化出“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九子为:囚牛、睚眦、嘲风、蒲 牢、狻猊、饕餮、狴犴、顾质、螭吻。[31 明代是我国瓷器纹饰发展的集大成时期_4],纹饰题材丰富,形式富于变化。明代龙纹的发展更是 进入了空前鼎盛的阶段,无论是颜色釉、青花、斗彩还是五彩,各类龙纹制作精细、技艺高超、美不 胜收。 一、明代景德镇官窑龙纹瓷器 (一)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情况 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了中国的瓷都,其生产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景德镇制瓷行业中 同时存在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部分,即官窑和民窑。所谓“官窑”即御器厂,是“我国古 代为了适应宫廷的特殊需要,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5]。关于明代景德镇御器厂建立的时间, 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观点,即“洪武二年说”和“洪武三十五年说”。“洪 武二年说”源自《景德镇陶录》中的记载:“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 京。”“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瓷,以别于民窑。”[61而“洪武三十五年说” 第4期 邱雪婷:从景德镇龙纹瓷器看明代社会变迁 ・29・ 首见于《江西省大志・陶书》: “洪武三十五年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 座。”_7J卷七清朱炎《陶说》中也引用并支持此说。洪武年初,明朝刚刚建立,如此匆忙地建立御器厂 不太可能。因此本文采纳洪武三十五年建御器厂一说。 明代学者谢肇涮在《五杂俎》中写道:“今龙泉窑,世不复重;惟饶州景德镇所造,遍行天下。 每岁内府颁一式度,纪年号于下。然惟宣德款制最精,距迄百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宣窑 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卷十二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遍行天下”,其做工 优良精细,在当时无出其右者。 明代景德镇官窑的瓷器烧造不仅质量精良,数量更是可观。据《明史》记载:“正统元年,浮梁 民进瓷器五万余……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正德 末,复遣,自弘治以来,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器。嘉靖十六年,新作七陵祭器;三十七年,遣中官之 江西,造内殿醮坛祭器三万,后,添设饶州通判,专管御器厂烧造。是时,营建最繁。……隆庆时, 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自后, 役亦渐寝。”[ ] 另据《中国陶瓷史》所附“明代景德镇御器厂大事年表”的历年瓷器烧造记录统 计,嘉靖朝共659749件,隆庆朝105770件,万历朝335624件。_】。]367一姗“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 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 J卷七当年景德镇瓷器贸易的盛况 可见一斑。 (二)明代景德镇官窑龙纹瓷器的艺术特征 龙纹是官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明代的龙纹多种多样,根据所处环境大体可分为云龙、海水 龙、穿花龙、夔龙、应龙等。明代龙纹具有形态端庄凝重、威严雄伟的特点。其装饰手法有刻划、印 花、绘画等,其中绘画占了绝大部分。明代所绘龙纹躯体较元粗壮,角、发、须、眉、鳍、鬣、肘毛 一应俱全,有腾空、行走、飞舞、翘首、回望等多种形象,较为凶猛。晚期龙纹有苍老之态,与早期 明代龙纹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洪武、永乐、宣德为早期定型期;以成化、弘治、正德为代 不可同日而语。 表的中期;以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代表的晚期。下文将以此分期来阐述明代官窑龙纹瓷器的流 变。 1.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龙纹瓷器 “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11]卷二0一洪武二年的这道谕令拉开了明朝瓷器全面发展的大幕,在 明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百姓所用器物皆有瓷质化的倾向。而瓷器艺术的发展也 与明朝社会经济状况、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和社会风气有着莫大的联系。 朱元璋有典型的“农本”思想,他推行了一系列利农措施,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明代改 变了元代匠人的工奴制度,改为手工业工人的匠籍制度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洪 武时期官窑刚刚创立,器物造型和纹饰多保留元代遗风。纹饰题材多以花卉为主,龙纹出现较少。现 藏于上海博物馆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环耳瓶(图1—1)是洪武时期的典型器物。此件瓷器腹部龙 纹的龙头较大,头上有鹿角,圆目立眉,嘴上和下颚均有须向前飘动。毛发上扬,肘毛为七根。颈部 较粗,鳞片成小弧形,为留白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如头上有鹿角、飘动的鬃毛 等,但鳞片画法和如飘带状的肘毛是元代云龙纹所不具备的。 “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12j卷四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图l一2)是宣 ①《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洪武十九年夏四月丙戌朔条:“初,工部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1:2--年为班,更番赴京,轮作三 月,如期交代,名日轮班匠,议而未行。至是,工部侍郎秦逵复议举行,量地远近以为班次,且置籍为堪合付之,至期,赍至工部, 听拨免其家他役,著为令。于是诸工匠便之。” ・32- 文化艺术研究 第6卷 二、明代景德镇民窑龙纹瓷器 (一)明代景德镇民窑烧造情况 民窑是指“民间经营之瓷窑,与官窑相对而言。民窑生产的瓷器中,有供官僚地主享用的陈设 品,有供一般人民群众使用的日用品”D3]。“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 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 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卷五明代景德镇的民窑厂几乎遍及景德镇全市,从瑶里山区开始,沿东 河、南河流域直至昌江两岸。内部北起观音阁,南到小巷嘴,西自官庄,东至湖田,都有民营瓷窑烧 造的痕迹,.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民窑除了生产普通的日用瓷器外,也生产精美的陈设器。民窑是景 德镇制瓷业的基础,其生产量巨大并且从未间断。民窑的技艺水平虽整体不及官窑,但也一度繁荣, 并因明朝的“官搭民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官窑生产。 明初期御器厂并未建立,因此委派民窑来烧造御用器物。“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 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 烧造0”…]卷一九四“正统元年九月乙卯,江西浮梁民陆子顺,进瓷器五万余件,上令送光禄寺充用,赐 钞偿其值。”[H]卷二十三傅振伦先生认为这件事情是明代“官搭民烧”的开端①。“官搭民烧”的制瓷工序 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在御器厂,一半在民窑。“部限瓷器”由于工艺和规格的特殊要求,是在御器厂 内完整地完成烧造,而“钦限瓷器”则是由官窑民窑共同烧造或完全分派给民窑②。故《景德镇陶 录》中有记:“隆万时,厂器除厂内自烧官窑若干座外,余者已散搭民窑烧。”L6 J朝廷利用“官搭民烧” 来对民窑进行盘剥,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窑技艺的提高。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发,民窑 也开始迅速发展,“钦限瓷器”散之民窑,使官、民窑的界限逐渐模糊。 (二)明代景德镇民窑龙纹瓷器的艺术特征 龙纹是皇权的象征,龙纹瓷器被用于宫廷和祭祀活动,因而明初朝廷严令禁止民间烧造龙纹瓷 器。但到了明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松动,民窑也开始生产龙纹瓷器。因此下文主要介绍 明朝中后期民窑龙纹瓷器。 景泰留存下来的器物不多见,但特征明显,图2-1中明景泰青花夔龙纹碗[4]119画工并不精细, 青花有铁锈斑和晕散。龙头为方形,怒目圆睁,下颚有胡须,前肢粗壮,龙身成卷曲状。与图1—3 进行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成化时期的官窑技高一筹。 图2_2明万历青花应龙纹梅瓶-4j1胛是万历时期民窑精品,绘功精湛,可以看出民窑技艺的进步。 所绘龙张嘴吐舌,龙鼻上扬,龙鳍为尖刺状等距排列,鳞片为尖牙状交错,蝠翼较大,向外扩展,形 态飘逸。 明朝末年有一件民窑瓷器尤为值得关注。如图2—3明崇祯青花龙纹香炉,其上所绘为四爪龙, 画工粗糙,龙身细长如蛇,龙爪巨大突出。明英宗曾在正统十二年诏:“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 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喻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 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卷一六一如此严厉的惩罚在两百年后的明末已毫无约束,这 件香炉不但选用青花烧造,更绘有四爪龙象,瓷器上的题记还昭然写道:“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冯 运喜奉香炉一个,祈保买卖亨通,万事大吉。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由此可见,明末中央权力衰 ①傅振伦《(陶说)译注》卷三宣德窑注一中载:“正统初,罢。按元年(公元1436年),‘浮梁县民进瓷五万余’,偿官以钞。 这是官搭民烧的开端。” ②程廷济《浮梁县志・陶政・器数》载:“部限瓷器,不予散窑,钦限瓷器,官窑每分派散窑,其能成器者,受嘱而释之。” 第4期 邱雪婷:从景德镇龙纹瓷器看明代社会变迁 ・35・ 彩。《广志绎》有记:“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华山发焰,故其下当有陶埴应之。”[-2]卷四“天下 窑器所聚,其民繁复,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21 由此可见景德 镇瓷器生产的盛况0到了隆庆年间,戚继光抗倭,明政府部分开放海上贸易,瓷器作为主要出12商品 远销到日本、南洋、欧洲和拉丁美洲,为明朝带来大量白银。据迈克尔・狄龙估算,1602--1657年, “几乎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 J,真可谓“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之产 也” 忡篇。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此时的瓷器艺术商业气息 浓厚,并呈现出一种宫廷、文人、民间相混合的审美趣味。 (二)朝廷对纹饰管制的松懈 据《饮流斋说瓷》记载:“瓷花之有龙,盖自宋定始,明代绘龙者指不胜屈,大抵龙相至尊,为 中国历代以来之古说久矣。”L24J即从宋代定窑开始,瓷器上开始绘龙并视为皇家特权。 《元史》记载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脚五爪 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本纪第三九,顺帝二)[ ]反映在元朝民间不得绘制五 爪龙纹瓷器,但三爪、四爪龙不在禁用之列。 但洪武二十四年(1391)六月己未皇帝下诏:“六部都察院同翰林诸儒臣,参考历代礼制,更定 官服、居室器用制度……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磁碇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文及僭用金酒爵。”[17]卷二。九 至此,龙纹为皇室至尊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 些都与封建王权产生了矛盾。龙纹作为权力与富贵的象征,在明朝中后期屡受觊觎。 《江西省大志》载:“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降式造,特以龙凤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 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每岁造为费累巨万计,其直当不至是……今景德镇民以陶为业,弹丸之 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而所业人窃,县官元制度……”L7J巷七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 到了嘉靖时期,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局面,“上下无辨”、“县官无制度”,反映出晚明政权的衰落。 对龙纹的僭越不仅反映在瓷器上,到了明代中后期,民间在穿着上也不再遵守明初时的制度。对 此,明人张瀚有一段论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 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一 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越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J卷七这种情况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明实录》记载:“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越,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 下至倡优,亦皆僭侈。”[27]卷一五。为此朝廷颁布禁令,但收效甚微,晚明的社会生活还是冲破了封建等 级制度,向着时尚化、奢侈化的方向发展。连万历皇上本人也感叹:“近来婚丧、宴饮、服舍、器用, 僭拟违礼,法制罔遵,上下无辨”。l21_卷五十一但终究是力不从心,任由其发展下去了。 (三)社会风气的转变 明中晚期,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提倡的禁欲主义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王阳明的心学逐渐兴起,小 说、戏曲等民间艺术发展。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倡摆脱物欲的束缚,注重内心的感知,催生了抒发真 性情的文艺风气。这段时期的瓷器纹饰较明初更加秀丽精致,纹饰风格多写意,穿花龙纹、夔龙纹等 更加柔和的纹饰大量出现。 而到了明末,商品化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依赖与政治的腐败,催生了一股纵欲思潮——艺术的 世俗化、色情文化泛滥、民间的奢靡风气。嘉靖《江阴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国初时,民居尚俭 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服素布……成化以后,富者之居,僭侔公室,丽裙丰膳,Et以过求,既其衰 也,维家之索,非前Et比矣”[丝]卷三人们崇尚奢侈,竞相攀比,最终导致贫困。与此同时,被封建礼教 压制的欲望在晚明得以释放,绘有男女欢合的淫巧之器在宫廷和民间流传。“幼时曾于-=-中贵家, 见隆庆窑酒杯茗碗,俱绘男女私亵之状。盖穆宗好内,以故奉造此种。” J卷八由此可见人性与礼制的 对抗在晚明显露。 ・36・ 文化艺术研究 第6卷 纵使晚明民间的市场经济繁荣,但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军事上的危机、皇室的奢侈无度等导致了 明末中央财政几近崩溃。皇帝荒淫昏庸不理朝政,民变四起,在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晚明的文人 普遍产生避世心理。因此这时民窑的纹饰普遍带有萧瑟、无力之感,大抵是日薄西山,气数将尽。 结 语 明代景德镇的龙纹瓷器存在于官窑和民窑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体系之中。官窑与民窑 龙纹瓷器之间的横向比较,反映出明代中央政权的式微与民间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官窑与民窑的龙纹 瓷器的纵向梳理,体现了明代社会变迁。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从龙纹瓷器窥探明代社会,不失为研究 明史的另一途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考察明代中后期民间供器的纹饰。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认为:“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 书和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两部书,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 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L29J龙纹从威严到萧瑟,由皇家特权到民间滥制,这种艺术表征的差 异是明代社会变迁在器物上的体现。明代瓷器上的龙纹随着时代起起伏伏,这条龙或威严俊猛,或清 秀雅致,或萧瑟无力,仿佛记述了大明江山三百年的沧海桑田。 参考文献: [1]干振玮.龙纹图像的考古学依据[J].北方文物,1995(4). [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李东阳.怀麓堂集[M].刻本.1803(清嘉庆八年). [4]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风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 [5]张岱年,林大雄.中国文史百科:思想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蓝浦.景德镇陶录[ra].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91. [7]王宗沐,陆万垓.江西省大志[ra].刻本.1597(明万历二十五年). [8]谢肇 .五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1]申明行,等.明会典[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林序达,段启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词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5]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6]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7]王守仁.王阳明全集[r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何心隐.何心隐集[ra].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张居正.张太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0]明神宗实录[ra].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1]王世懋.二酉委谭[M]//丛书集成新编:第8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1985:205. [22]迈克尔・狄龙,梁淼泰.景德镇是明代的一个工业中心[J].景德镇陶瓷,1981(1). [23]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4]许之衡.饮流斋说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5]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6]张瀚.松窗梦语Era].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明宪宗实录[M].台jE:“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8]赵锦修,张褒.嘉靖江阴县志[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29]曹意强.艺术与历史——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