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汇总

2020-01-30 来源:星星旅游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复习

➢ 导言

1. 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2. 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3. 共时语言学: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4. 历时语言学:以研究语言演变为目标,

1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研究语言发展状态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5. 普通(理论)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6. 语文学: 以记载典籍的书面语为研究的对象,任务主要是解释典籍的确切含义,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的一门学科。

7.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2

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8.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

9.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通过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方法是根据语音对应关系选择确定同源词,再比较这些同源词在亲属语言中的异同,从空间的差异中去探索语

3

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10. 共时:指语言某一发展阶段上的情况;历时,是语言演变、发展的过程。是由索绪尔最早系统的提出,他认为应着重研究共时。但实际上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11.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也特指语文学。

12.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由索绪尔创立的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语言学。

13. 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

4

学注重研究语言结构状态和内部规律的科学,通常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等,宏观语言学主要是指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边缘性学科。

14.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人及社会各个因素变化和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1.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是指用语言来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通过信息的交流,社会成员可以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感知和思想成果,从而更好地分工协作的功能。

5

2. 信息传递手段:传递信息的载体,文字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另外还有身势,神态等。

3.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是通过语言活动建立和保持某种社会关联的功能

4.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存在着主观性的形式标记,说话人在说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所说的话的评论和态度。

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

6

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世界的成果,是思维的成果。(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7:思维能力:是指能不能认识现实,不同的民族的思维能力是相同的。

8: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思维能力,这一点各民族的能力是不同的。

9:独词句:由具体到概括

10:双词句:即两个词的组合(抽象和分析)

7

11:实词句:掌握词与事物的联系,词与词的组合规则。

12: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13: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8

14: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受社会制约的,带有强制性的)

2. 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3.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

9

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4: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5: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另外音义的结合完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是个人可以随意更改的。

10

6: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另外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要联系)任意性是普通语言学的大厦基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既包括任意性和强制性又包括理据性)

7:语言符号的强制性:一个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在确立以后,个人不能随意改变它的,这就是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8:语言符号的理据性:理据性是说具体语言的有些符号和符号序列的音义结合有一定的道理与依据,即具有可论证性。

11

9: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符号与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

10:现实现象:可分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语言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概括.

11:语言结构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

12

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

12: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 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13:组合关系:构成线形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叫组合关系,简单说语言符号与

13

符号之间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14:聚合关系:在同一结构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集成类的关系,叫聚合关系。在同一位置能进行替换的单位一般具有相同语法功能。

15:语言的系统性: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语言的系统性:组成规则和运转规则

16: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行为): 是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的一对重要概念。一名语言使用者对于整个语言规则系统的潜在意识称为他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而语言

14

运用(performance)指在具体场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是人潜在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只是语言能力的外化,语言研究的对象应是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指出这种区别与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的区分有关,但他没有接受将语言看成是语言单位的系统集合这个观点,他对语言能力的看法与洪堡特相近,认为潜在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具备生成机制的系统。

➢ 第三章 语音

1.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

15

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言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音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音节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

3. 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4. 音标: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标等。

5. 国际音标: 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

16

年8月制订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6. 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

7. 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8. 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它叫陪音。

9. 乐音/噪音: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

17

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它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

10. 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共振峰。

11.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语音的这种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12. 音高: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18

13. 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

14. 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

15. 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16. 元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发出的声音。

17.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

19

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18. 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在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口腭等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19.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20. 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冲破障碍的方式。

21.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线性语音单位。

20

22.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23. 非音质音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

24. 音位体系:一种语言的音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25. 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

26.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

21

具体代表。

27. 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是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彼此对立的音素,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相似而互补的音素,可能被语言社会当作同一个语音使用。

28. 音位条件变体:各个音位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这个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相互排斥,处于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如果它们语音相似则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22

29. 音位自由变体:在同一个语音环境中自由替换而不引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

30. 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1. 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同化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

32. 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

23

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叫异化。(异化分为顺异化和逆异化)

33.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弱化。

34. 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叫脱落

35. 元音舌位图:四个极点围成一个四边形,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24

36. 四 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四呼。齐口呼:以/ 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撮口呼:以/y /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以/a o e /为韵母的主要元音。

37. 语音学: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主要包括声学属性和自然属性。

38. 语音相似: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具有相似的读音。

39. 典型变体和一般变体:在属于一个音位的几个音位变体中选择一个常用的或易于书

25

写的音位变体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这个变体就是典型变体,符号://,剩下的就是一般变体。

40. 调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变化,如普通话的四个调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位的典型变体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51]

41. 重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重音,如英语的insert当重音位不同的时候分别表示插入和插入物,汉语的‘大爷和大‘爷。

42. 时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长。如广州话[ka:i](街)[kai](鸡)。

26

43:音位区别特征矩阵:把属于同意语言的部分或全部音位横向排列,把区别特征纵向排列,然后对每个音位区别特征分别用+或-号加以分析。

44:平行对称规律:即语言的音位大都处于一个双向聚合的位置,音位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行对称关系。

45:音节: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

46:音步:由若干音节组成的语音单位,变现为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轻重,高低,长

27

短或松紧的一次交替,是语言节奏的体现。

47:停延段:由若干个音步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结尾边界处或者有语音的延宕或者有语音的停顿,一个停延段一般包括1-3个音步。

48:语调段: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的语音单位,特点是其尾部分有承担语气的音高曲线,也即语调。

➢ 第四章 语法

1. 语法: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规则的总合。具体讲就是词的构成、变化规则(词法)

28

和组词成句的规则(句法)的总合。

2. 语(词)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最小的构词)要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3. 词干 :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

4. 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词根和词缀叫构词语素)

5. 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

29

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它们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和后加成分。

6. 词尾 (变词语素):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

7. 词:造句时能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8. 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9. 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言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到

30

句子为止。

10.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

11.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12. 复合词: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

13.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14.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

31

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

15.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16. 词汇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17. 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

18. 直接(组成)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32

的两个组成成分。

19. 词类:具体说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抽象地说是一组分布环境的总和。

20. 形态(词形变化):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包括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和异根等方面。

21. 内部屈折 (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33

22. 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如:英语中的:i-me-mine)

23.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概括成类)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24. 语法手段/方式: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

25. 显性意义: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叫显性意义,分为陈述、支配、修饰、平行关系。

34

26.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和动作—施事\"等关系。

27. 直接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28.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地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切为止。

29.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35

30.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31.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32.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33. 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同义;同一

36

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

34. 语法组合规则: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构词法和短语句子结构规律等。

35. 语法聚合规则:语法单位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聚合成类,包括词类,短语句子类型和构形法。

36. 派生词缀:粘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增加了新的词汇义或改变了词类的归属。

37. 曲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

37

而不能构成新词,也不能改变词类的归属。

38. 复合法:构成复合词的规则,两个词根语素以句法关系为手段组合起来。

39. 附加法:构成派生词的规则,在词根上附着词缀构成新词的方法。

40. 重音移动:改变重读音节的位置。

41. 缩略法:把词组简略成词的方法。

42. 语法手段:是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所形成的一些类别。

38

43. 选词:在语法结构中的某一个位置要求使用一定词类的词语,不能随意使用别的词语。

44. 虚词:专门用来构成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45. 词序:词在语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

46. 词形变化: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一些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就是形态,又叫词形变化,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39

47. 组合的层次性:语法组合是一个接一个的语法单位组合起来的,内部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嵌套起来组成的。

48. 组合的递归性: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是同一条规则的反复运用。

49.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是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

50. 性: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

51. 数:通过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

40

现出来的量的特征。

52.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

53. 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结束,完成等多种意义。

54. 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

55. 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41

56. 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57. 变换: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等结构格式手段,把一种结构句式变换成另一种结构句式,以弄清句法意义,适应表达需要。

58.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意义。

59. 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

60. 句子成分分析法:以词为单位,根据词与词的关系逐步确定句子成分。

42

61. 层次分析法:按语言成分组合的顺序分析句子结构的内部层次,逐步找出直接组合起来的两个直接成分。

62. 变换分析法:通过考察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关性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歧义句式的一种分析手段。

63. 语义特征分析法:通过分析某句法结构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的特点。

➢ 第五章 词义

43

1.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用语的总汇。

2. 基本词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3. 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其特点是变化迅速。缺少历史稳固性。(能产性不及基本词汇)

4. 词汇意义(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

44

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5. 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 词义的附加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

7. 单义词和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有

45

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

8. 本 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9. 基本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10. 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11. 引申: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2. 隐喻: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

46

关系的比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

13. 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4. 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15. 语义特征(义素):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义素。 是仿效音位的区别特征的分析方法,通过一组意义有联系的词的意

47

义对比而找出最小的意义成分。

16. 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17. 义场(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或聚合体。

18. 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48

19. 语用意义: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涉及语言与环境,尤其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20. 词: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体。

21. 固定词组:是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固定,具有完整意义,功能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22. 古语词:古代流传下来,现在口头用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或不常使用的词。

23. 新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新产生不久的词。

49

24. 地域方言词:来源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和仅存在于特定地域的方言词。

25. 社会方言词:不同阶级,阶层,社会行业或集团的人经常使用的词。

26. 外来词:受外语影响产生的词。

27. 成语: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的词。

28. 惯用语:人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结构。

29. 专有名称:专门用来指称某类事物,

50

现象的固定称谓。

30. 中心意义和非中心意义:某个时期占据词的中心地位的词义叫做中心意义,剩下的词义叫做非中心意义。

31. 多义词和同音词:多义词是对一个词来讲,同音词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讲,多义词的意义之间有联系,几个同音词之间往往没有意义联系。

32. 句法结构:根据句子成分在语言内的表现而抽象出来的。

33. 语义结构:“谓词-体词”(一般称作

51

“动-名”关系)关系类型,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一般的语义结构是以动作行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用公式可以描述为V(x,y,z……)。

34. 蕴含:句子的蕴含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35.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个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个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36. 话题和说明:一个句子中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所展开的句子是说明。

52

37. 有定性:是指说话者认为的听话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

38. 话题链: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联系组成话题链。

39. 篇章话题:一个段落信息共同围绕的话题。

40. 焦点:从信息的角度看时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 41. 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53

42. 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行为。

43. 言外行为:指说话人的话要达到目的和意图。

44. 言后行为:是指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45. 直接言语行为: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等。

46. 间接言语行为:现实中很多的话语往往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言语行为功能,如用疑问句表示请求用陈述句表示命令等。

54

47. 施为:一些动词本身明显体现的言语行为,这样的动词称为施为动词,这样的句子称为施为句。例如:对不起,我来晚了。(道歉)我宣布会议开幕。(宣布)

➢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1. 文字:文字是对有声语言的再编码的视觉符号系统,是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2. 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

55

3. 编旁: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级部件。

4. 字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5. 拼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6. 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文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7. 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

56

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

8. 表意文字: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9. 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的意音文字叫做形声字。

10: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11: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

57

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12:口语: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13: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14:文字的改进:文字的改进是在不改变字体的情况下对文字进行的系统进行改进。如:拼音文字改进拼写方法,汉字的简化等。

15:文字的改革:文字的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例如: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

58

16:语言的规范: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个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的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的加以处理。

➢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 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 风格变体: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风格变体。比方在庄严

59

肃穆的仪式上,在正式外交谈判的场合,在和同志们欢聚的节日晚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里,各有适应该场合的语言表达特点;对长者,对朋友,对陌生人,对子女的说话也不可能一样。

3. 社会方言: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等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小社团语言差异。

4. 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5. 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60

6.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7. 母语/原始基础语/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8. 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9.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61

10. 共同语: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

11. 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12. 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3. 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

62

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语严重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14.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源于语言的社会性,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63

15.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语言内部各要素在演变中是不平衡的,同一语言的子系统也有不平衡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同的人群在演变中也有不平衡的状态.

16. 社会的地域分化: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性对独立的或完全独立的部分. 17. 社会的社群分化: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的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64

1. 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德律风

2.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如:电话

3. 仿译词: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牛津

4. 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65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5. 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

6. 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

7. 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66

8. 语言整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叫语言整化。

9. 语言混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10. 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11. 洋径浜(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

67

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12. 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几种语言频繁接触的地方出现的一种包含不同语言的成分的混合自然语言。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作为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

13. 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68

14. 世界语(Esperanto):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15. 汉语借词的常见形式:

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泻外来词的读音.

音译加注:即先音译外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

半音译半意译:即根据原词内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

69

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借形词:不借词的语音形式,只借词的书面形式及其所表达的意义.

16:语言联盟:指地域相邻的语言之间因相互影响而造成的众多相似的情形.

17:系统感染:指的是语言系统在大的方面上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一致的倾向。(系统感染造成语言联盟)

18:语言替换:是指一个社会集团不再使

70

用原来的语言,而换用其他的语言。另外语言替换分为: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19:双语现象:指被替换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民族的语言和在替换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20:底层遗留: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被称作:底层。

21:通用书面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国家或宗教组织的需要用统一的语言来作为发布政令,规范,教义等重要信息工具,而文字的发明也为这一需求提供了载体,通用书面语就应

71

运而生了。

22:文白异读:指的是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层次系统。书面语系统的读法被称为:文读,本地的读法被称为:白读。

23:共同语:是在民族或国家观念形成后的一种高级通用语,有具体的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共同语分为两种: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

➢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1. 尖音和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

72

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 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3. 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4. 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

73

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5. 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6.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74

7. 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 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9. 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75

10.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实词虚化”,是指语言系统中的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11.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2.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

13. 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

76

缩小。

14. 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