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文化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3-08 来源:星星旅游
传统文化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石小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9期

石小玲

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引入,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人才培养。中学阶段是学生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将蕴含着独特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学科中,能极大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这是总的大方向,语文素养包含着语文核心素养和其它方面的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语文学科的任务,从任务出发,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学的育人性增强。通过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能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更好完成语文教学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人运用语文思维、言语方式应对外在世界,以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心力。总共有语言建构、思维培育、审美水平和文化传承这四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有其本质特征:

(一)较强统摄性

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素养中起着总领的作用,是各要素的集中体现。相比于语文技能、言语能力和语文情感态度等,它是处于核心位置的。掌握以上能力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能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学习语文众多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诸多要素的集中体现,他们其中单一要素都不能完全体现某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能自如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解决言语问题,所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也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诸多要素。

(二)有机整体性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了一个人对语文的感知力、判断力和思维力等。核心素养和其它素养要素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单一的语文要素不能体现出语文核心素养。但需要知道的是,对语文素养其它要素,比如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对他们进行单一训练,并不一定能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虽然他也算是饱读诗书,但是她说的这些话与他所遭遇到的语言环境格格不入,不能将其转化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他也不具备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又比如林肯,在林肯的演讲中,很少体现语文技巧和引用名人名言,但是他很好地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整合到一起,所以他的演讲非常能打动人心[1]。

(三)极强普适性

语文核心素养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它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和三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要进行言语沟通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进行言语沟通,面临着复杂的语言情景时,就需要一个人的语文心力。这种语文心理和语文核心素养有莫大的联系。当然,每个年龄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标准是不相同的,对于小朋友来说,如果他能够应对在那个年龄阶段而言比较难以对付的情景,那他也具备语文核心素养[2]。

二、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

(一)培养学科素养,增强认同感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精神。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渗入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人文理念,语文学科的演进,体会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依靠教师通过讲授语文技巧和语文知识实现的,而是通过教师给学生的大概讲解,再加上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得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实现自我提升。这样传统文化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才能实现内化学生思维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近些年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所以部分学生对外来文化有盲目的崇拜,而对传统文化有抵触。通过对传统化的学习,能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深化传统文化

结合了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热情,学生从优秀古代文化中不断自我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人生观念和审美品位。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的多姿多彩正需要学生慢慢体会,在体会过大量的传统文化后,学生能在其中慢慢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让他们自我学习,师生共同打造积极向上、具有独特精神的学习氛围。同时语文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局限于对其韵味的欣赏,而应该深刻了解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深化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得到体现,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题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三)提高学生价值取向,促进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在对传统化进行讲解时,应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现代主流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古今共通的价值观。这既可以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也能让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理解更深刻,有利于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三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学习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观点与现在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有很大相通之处,对传统化进行讲解,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3]。

(四)训练语文素养,培育核心素养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有很强的统摄力,是语文素养其他要素的终点。提高语文素养的其它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对他们的语文积累、语言技巧等有很大的帮助。就拿诗歌来说,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到诗歌这个本体,还可以透过诗歌学习到语文表达技巧,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这些都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而这些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深挖教材传统文化,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教材中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懂得从教材中汲取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教师首先就要懂得如何利用教材中原有的传统文化来给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对于文言文教学,教师应该从文言文理解、文章意思和主题表达几个方面来给学生讲授。这方面代表了语文素养的其它因素,提高这几方面的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除了教材,教师还可提倡学生多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外书,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氛围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进课堂,可以极大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朗读音频,朗读音频中包含着正确读音、体现一定的情感。学生从朗读中就可初步了解文言文,并在此营造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室、楼道等位置可以挂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充分营造书香气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打造具体的语言情景。比如《师说》一文,这篇文章严厉批评了当时社会不尊师的风气。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演绎具体的情景,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不尊师重教的行为,并且邀请学生上台,运用《师说》中所讲授的道理来批评和解决此类行为。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这正是语文心力的体现,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哺育了一批批优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今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其本身的重要度完全不匹配,所以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多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语文积累、言语技巧和写作能力都有帮助,而这些恰恰是语文素养的体现。有了这些语文素养的训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石小明.探究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J].华夏教师,2018,(2):95.

[2]韦会吉.聚焦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分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160.

[3]武晶.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J].人文之友,2019,(1):264.

[4]张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15):108-109.

石小玲,山西省晋城市凤鸣中学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