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英语隐喻汉译策略刍议 张敏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要]英语隐喻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辞格概念,它可以涵盖除“明喻”以外的所有汉语比喻方式。在英汉翻译 中,隐喻的转换可根据喻体与喻义的时应情况,分别采用直译法、替换法或意译法进行处理。 [关键词]隐喻;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6)03—0130—03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 一、引育 修辞手段,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也因此大多局限于修辞学和语 语际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仅 言学范围之内。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 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转换的过程。语言因素和 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反映。它体现了 文化因素是制约翻译质量的两大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 它记载文化,传递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文 思维以及行为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化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个性所造成的文化 Johnson在Metaphor We Live 一书中提出了“隐喻概念体 障碍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另一方面,各种文化之间也 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 存在着共性,这就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一种语言到另 和行为的方式,即“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隐喻存在于我 一种语言的转换是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转换。因此, 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思维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际翻译就是文化翻译。 性的。[21(P1)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Peter Newmark对隐喻的描述是:一种修辞化的表达,可 不同流派的翻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对策。有的倾向于 以是词汇字面含义的转换;可以是抽象的拟人;也可以是词 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认为这样能忠实于原文并能把源语文化 汇与其他含义的组合搭配。总之,隐喻是用一个事物来描述 介绍到目的语中。有的则认为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样 另一个事物……隐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成 能引起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同样的反应和感受。每种方法 语、谚语、寓言,甚至是一整篇充满想象的文章。[3】(P104) 都有其优点与不足,任何一种方法均不可能解决翻译中所遇 Snell~Homby同样持“隐喻是概念”的观点,她同意“隐 到的所有文化障碍问题。本文拟从文化角度探讨英语隐喻 喻是文本”的提法。并且指出:隐喻是有着至少三维涵义的复 的翻译方法。 杂概念,它们分别是:主体(object)、喻体(image)和喻意 二、英语隐喻(metaphor)的文化解读 (sense),它们彼此的关系构成了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 性和差异性。[ ](P172) 英语metaphor一词源自于希腊语metaphom,意为“a 因此,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并认识世 transfer of a meaning”。《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界的基础和手段。[5 J(P89)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隐喻,由于各自 Advanced r ’5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隐喻被 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它们在使用方式和表现形式 定义为:“(example of the)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o indicate 上存在着很大差异。隐喻文化内涵比较复杂,对其翻译对策 somethingdifferent from(though rdated in lme way to)the 尤其值得深人研究。一种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以这种语言为 literal meaning.”[ ](P928)可见,英语隐喻(metaphor)不同于汉 母语的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 语隐喻,它涵盖除“明喻”以外的所有汉语比喻方式。它是一 会文化特征。例如:英语说as timid as a hair,汉语则说“胆 个涵盖面很广的辞格概念。 小如鼠”,因为在汉语里,兔子的隐喻意义是敏捷、迅速.而老 [收稿日期]2006—04—30 [作者简介]张敏(1980一),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牛。 1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由此可见,各民族的隐喻都与文化有 很大联系。我们在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涵的不同民族的文 化差异及其同翻译有关的问题时,便可以从隐喻着手。可以 说,隐喻的翻译在文化翻译方法的研究中具有鲜明的代表 性。 三、英语隐喻的汉译方法 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再现源语的信息,尽量使译语读 者获得的感受接近原作对源语读者产生的影响。在翻译理 论中,奈达的“动态对等”(后又改称为“功能对等”)理论对 文化翻译有十分有益的指导作用。奈达提出了“最切近的自 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 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他认为,“所谓翻 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 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 )“动态对等”理论顺应 了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打破了单纯语言形 式和语义对比的模式,从文化分析和对比的角度研究翻译实 践活动,并总结出一系列的“动态对等”原则,这对译者进行 翻译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隐 喻,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诸多形 式表现出来。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采用的喻 体却有同有异,喻体与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尽相同。不 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根据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可 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一)完全对应关系一直译法 隐喻翻译的关键是保存隐喻所构筑的形象。在字面意 义和内涵意义都能和接受语达到等值的隐喻其中包括本属 于源语的隐喻,由于文化交流的原因已被接受语读者认可, 并已进入该国语言,根据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可采用直译 法,即将源语的隐喻概念直译引入接受语。例如: “To teach is to learn.”(教学相长)“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人生如梦)“Domino effect”(多米诺效应)“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 交往与合作日益扩大,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 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加速了文化的融合与趋同。随着许多外 来语、外来词进入汉语,一些英语隐喻也进入到汉语,丰富了 汉语的表达力。如:“armed to the teeth”直译成“武装到牙 齿”,在有些语境中要比“全副武装”给人的印象更深,很容易 被读者记住。 另外,还有一种处理隐喻翻译的方法,就是直译加解释。 失去原隐喻,也就失去了原隐喻的风味和独特性,尤其会失 去其文化内涵。因此,除非不得已,否则应当尽量保存原隐 喻。直译加解释就是调和两者之间矛盾的办法,这种方法的 优势在于,既为层次较高的读者保留了原隐喻的表达方式, 又为一般读者做出了相应的解释。这种处理方法使原文隐 喻的某些情感和文化效果得以保存,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 间的相互借鉴和交融。如:Like Felix,I put it off to a iTlore convenient season.也像费力克斯一样,我把它暂且搁下,将 来再说。(费力克斯:《圣经》中一个遇事拖延的法 官。)[ ](P245 注解虽能解读者之惑,但若频繁出现,会影响译 文表达的完整性。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少用注解,而采取一 些变通方法。 (二)非完全对应关系一替换法 英汉隐喻常有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现象。根据奈达 “动态对等”理论,可采用替换法,即用接受语中的隐喻替换 源语中的隐喻,二者语义对等而表述形式有别。 汉、英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为载 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 言,必然形成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 时有时会采用不同的喻体,有些喻体是各自民族所特有的, 在其它民族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因此在翻译这些隐喻时,必 须改换喻体,采用汉语读者所熟悉的比喻形象,以利于译文 语言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 虎),将“lion”换成了“虎”。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在原隐喻字 面意义不能被译语读者理解或接受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手 法。又如:“birds of a feather(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独木不成林) “at sixes and sevo_JLs”(七颠八倒;乱七八糟)。 (三)非对应关系一意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皆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表现在设喻 方式上则各具特色。许多英语词语的隐喻意义不被汉语读 者所理解,这类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隐喻给翻译带来很大困 难。根据“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时只能译出其喻义,换句 话说,就是抛弃喻体,直接说出本体。比如说,“to rain cats nad dogs”就不能直译,而是通过理解其出处来翻译其内涵。 它源于北欧神话,猫被视为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随暴雨的强 风。“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to rain heavily/hard”,汉译 便为“下倾盆大雨”。 四、结语 一种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 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英语隐喻的汉译 除却是一个翻译范畴的问题外,更是一个文化传达层面的问 题。通过对上述英语隐喻汉译方法的举例和分析,我们可以 看到,一种语言中的隐喻用法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 相应的表达方式,语言中隐喻的翻译力‘法,体现了译者的翻 译观及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魁两种语高的转换活动,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活动。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源语和译 入语这两种语言,而 应该熟悉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王佐良先生 曾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_曲大片文化。 翻译时译者须时时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 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 1 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源语的文化养分。译者 Press,1980. 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再现源语的信息,尽 [3]Newmark,Peter.A Textt ̄D厂Translation[M]. 量使译语读者获得的感受接近原作对源语读者产生的影响。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Ltd.,1988. 作者认为,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障 [4]Snell~Homby.M.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 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建立在等效论基础上的 grated Approach[Mj.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 翻译理论,较好地解决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矛盾。虽然文化 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 翻译的方法灵活多样,但翻译时所遵从的等效原则却是不能 【5]陈家旭.英汉语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J].聊城大学 随意改变的。 学报(社会科学版),2o05,(1):89—91. [6]Nida,E.A.and C.R.Taber.Theory and Pract ̄of 参考文献: Translation[M].Leiden:E.J.B U,1969. [1]Oxford Adz ̄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 [7]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A].郭建中.文化与 toinary[Z].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责任编辑 趟常伟] (上接第125页) 及封建法律与教育中的作用来看,自 个社会中的人必须接受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接受的意识形态 汉代以来,《论语》不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一种思想,而一 具体不同,但接受意识形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一 度成为封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却《论语》本身符 个社会和国家要培养所需人才,不可能不对其进行意识形态 合人类思维的一般内容之外,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或 教化。《论语》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在政治生活中 许才是它被历代统治者重视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发挥上述作用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在探讨《论语》思想体系之时,不能忽视它作为封建意识 但问题的关键是《论语》为何能成为封建意识形态的重 形态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这是任何研究者都不 要内容?它为何能与其它的儒家思想一道统治中国人的思 能忽略的问题。忽视了这一点,只能是束之高阁的学术研 想如此之长,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在学 究,不可能有什么研究的价值。许多研究者也的确是这么做 习、研究《论语》的同时,如何排斥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对 的。唐明贵同志在对《论语》进行一般理论的研究与学术探 这三个问题的解答,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探讨的问题,它从更 源的同时,也把着力点放在了其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问题的 深层次上关照到了对人的塑造问题,也涉及到了解决灵魂深 研究上。 处的问题。《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有着思想本身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是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 的“魅力”,它对人性的关注、对人与社会的关照,或许正是我 体系,提供为人类所追求以至献身的目标和理想。在阶级社 们今天苦苦追寻的东西,而它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以及对人 会中,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国家的思想旗帜,是其制定路线 的思想的奴役,也正是我们批判之处。我们对传统思想既要 方针的理论依据。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出于实 肯定,又要批判继承的评价也正是立于这样一个缘由。我们 践的目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不接受意识形态的 说今天学习、研究《论语》,必须批判继承其优良的传统思想, 教化。意识形态“是一个人进入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许可 抛弃其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合于时代的思想体 证书。”“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 系,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无数研 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一个试图逃避 究者共同的努力! 意识形态教化的人只可能是自然存在物,而不可能是社会存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在物,也就是说,掌握一种意识形态正是人们在任何特定的 社会中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前提。”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一 [责任编辑马亮宽] 1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