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形式作为艺术本体——创作视角中的艺术形式问题释义

2021-06-28 来源:星星旅游
/、又:瓤I参 2013年第10期 美学概念史》(A History Of Six Ideas:An Essay In Aesthetice)中则认为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 含义的“形式”,而“这五种含义对恰当地理解艺术 都是十分重要的。”①这五种含义分别为:与各部分 诸要素相对应的排列形式、与内容相对应的外在形 置于先验形式的范畴,他把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 为现象的质料,而把那种使得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 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形式。由于那 只有在其中感觉才能得到整理、才能被置于某种形 式中的东西本身不可能又是感觉,“所以,虽然一切 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予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 全都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因此可 以将它与一切感觉分离开来加以考察。”⑤ 式、与质料相对应的形状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 式、康德的先天形式,而这五种对“形式”的规定分 别赋予了形式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同时,“这五种 形式不仅以‘形式’这个名称出现,而且还有特殊的 同义词,如拉丁文中有‘样式’(figura)与‘形状’ 因此,康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式”相类似 之处即在于它们都是凌驾于现象之上的。叔本华的 “意志哲学”则对西方近世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 (species),在英语中则有‘形状’(shape)与‘样式’ (figure)O” 苏珊・朗格(Susan.k.Langer)在论及 “形式”的含义时亦十分深刻指出:这个字眼客观上 具有多种含义,而所有这些含义对于形式所要达到 书写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叔本华在他的经典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世界是我的意 志”是他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核心,“所以人类的历 史,事态的层出不穷,时代的变迁,在不同国度,不同 世纪中人类生活的复杂形式,这一切一切都仅仅是 的各种目的来说,都具有同等的合法性,即使是专门 与艺术有关联的那种“形式”,同样也具有好几种含 义:“当艺术家们提到‘形式’这个字眼时,它的意义 理念的显现的偶然形式,都不属于理念自身——在 理念自身中只有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性——,而 只属于现象——现象[才]进入个体的认识——; 对于理念,这些都是陌生的、非本质的、无所谓的,犹 就不同了。举例说,当艺术家们说:‘形式取决于机 能’或者说‘一切优秀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其中所说的‘形式’就是指那种更广义的形 式了,因为这种形式既接近于那个最普遍和最流行 的形式含义(即指事物的形状的那种形式),又接近 于科学和哲学中所通用的那种极其专门的形式含 如[苍狗的]形相之于浮云——是浮云构成那些形 相——,漩涡泡沫的形相之于溪水,树木花卉之于窗 户上的薄冰一样。”⑥该理论在艺术理论领域的影响 甚广,且在他之后的关于“艺术意志”的相关论述不 绝于耳,如布克哈特、里格尔、潘诺夫斯基等艺术史 大家提出的相关论点。深受叔本华影响的王国维在 义,亦即最抽象的形式。这种最抽象的形式是指某种 结构、关系或是通过互相依存的因素形成的整体。”③ 同时,“形式”这一原本就属于伴随西方哲学的 演替而发展的术语,无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 是康德、黑格尔,抑或是叔本华,西方诸多哲学巨匠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就曾说:“一切之美,皆 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 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虽谓 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 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就美术之种类言之, 对形式的本源内涵都作出了各自的阐发。若用一根 主线来释读艺术领域中的“形式”,重要的理论关键 节点应该是“柏拉图一康德一叔本华”。在柏拉图 看来,一种抽象的、先验的“理想形式”(Ideal Form)——“理式”——是世界的本体,“理式”是永 恒的形式,“理式”世界高于现实世界,现实的存在 ①②[波]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 出版社。1990年,第297、298—299页。 不过是对于“理式”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于模仿的 模仿,“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 于动物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 ③[美]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年,第l4一l5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 版社,1963年,第298页。 ⑤[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6页。 ⑥[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 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这些形状的美不像别 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照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绝 对美的。”④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形式” 印书馆,2004年,第255页。 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存于形式固不俟论,即图画诗 歌之美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等材质适于唤 起美情故,故以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① 2.“形”与“形式”——中国古典美学的感知特性 中国古代系统论述形式及形式美的专著尚未发 现,形式美的规范最初散见于诸多古文献之中,如诗 经中《卫风・硕人》对美人庄姜人体形式美的描 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民间美 女的评价则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乏则太赤”就是指形式美在其 比例与和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则有“遗其形 似而尚其骨气”,“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 彩,则失其笔法”等论断。另据周积寅等学者在《中 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②中对中国传统艺术“形”的 经典论断搜集,即可知“形”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历 时性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多的论述篇幅。且在中国传 统艺术理论中关于“形”的讨论,往往是将“形与 神”、“形与势”、“形与意”等作为一对范畴进行比 较,其中,尤以“形与神”论探讨为重,如“形聚神 散”、“形散神聚”等。但形式(Form)却不等同于 “形”,也绝不是“形”与“式”2个字意思的简单叠 加,“形”也只是“形式”的一个单一层次——外在的 形式表象——即“形相”的含义(如“得意忘形”之 “形”)。这就是中西艺术思维之差异在“形式”理论 上的显现,再如《易经》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 之器”这一著名论断就将“形”视作一个中介传递, “形而上”的“道”指的是生成机制或是具根本意义、 本质特征的形式生成内在驱动力,而“形而下”的 “器”指的是物的外观表层(“形相”),是艺术创作 的最终结果形态。但是,唯有“形神兼具”、“形神合 一”方可与文章所界定的“形式”内涵相一致,因“形 似”仅是静止拟构“形相”而已。且先秦哲学中的 “形”与“神”这一对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形 神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 顾恺之“传神写照”等美学思想。而顾恺之否定“以 形写神”则在于他认为四体之“形”对于传神并不重 要,“以形写神”之法是企图通过人的自然形态的 “形”去表现人的“神”,无论如何详悉精细,也不可能 表现出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所以为顾恺之所不取。 形式作为艺术本体 再如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就 特别强调“形”“神”不可分离:“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 死。……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乏具 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淮南子》亦相当重视 “神”对“形”的主宰作用,如“神贵于形也。故神制 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诠言训》)“以神为主者, 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 《淮南子》更把“以神制形”的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 提出了“君形者”的概念,认为艺术没有“君形者”就 不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嵇康有云:“形恃神以立,神 须形以存”(《养生论》)。而《易传・系辞传》中有 一重要命题“立象以尽意”,此“象”应是具体的、切 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指向“形相”,而“意”则 是深远的、幽隐的,与“功能、结构与意义”相接近。③ 因而,“形式”与“尽意之象”在艺术原理层面是息息 相通的,王弼也提出过“得意忘象”的命题:“夫象 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 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 以言著。……得意在 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 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王弼 的论述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 “象生于意,可寻象以观意”、“象可忘也”等明示了 后人对“意”须不懈追寻与探索。后亦有唐自居易 所谓的“形真而圆,神和而全”(《记画》)、明王履所 言的“意在形”(《华山图序》)等关于艺术形式创作 理论的真知灼见。 亦因“形式”既属于哲学亦为艺术理论中的重 要术语,其概念内涵也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 所以本文主要是将“形式”纳入艺术理论的语境中 进行相关研究,即重点研究的是“艺术形式”。 二、艺术形式及其四大维度 形式之于艺术——“艺术形式” ①姚淦铭等编:《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年,第32页。 ②周积寅等:《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③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 72—73页。 /、又靴.参 2013年第10期 形式是一切事物的表征与存在方式,“形式是 各个环节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标志,这一点在自然中 和在艺术中莫不如此。”①艺术创造的最终结果就是 艺术形式的呈现,“作品的艺术性离开形式就不存 在”。②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其本质就在“形式”里, 因“形式”是所有艺术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媒介,我们 欣赏任何一种艺术也只能凭借其形式把握而达至表 象与深意,“作品之为作品,唯属于作品本身开启出 来的领域。因为作品的作品存在在这种开启中成其 本质,而且仅仅只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③因此, 不管何种艺术,其创作最终仍要归结到形式问题上 来,“形式的创造则使艺术成为可能”,脱离了“形 式”,艺术将无法存在。易中天在《破门而人——美 学的问题与历史》中明确指出:“艺术即形式”,“正 是形式,区分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 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 线。”④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亦疾呼造型艺术“是形 式的科学,是运用形式这唯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 的,要专门讲形式、要大讲特讲。美术家呕心沥血探 索形式,仿佛向蜂房寻觅蜂蜜,……”⑤恰如马尔库 塞(Herbert Marcuse)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一文 所说的“作为形式的艺术本身”,“那个构成一件艺 术作品的独特性、恒久同一性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个 使一件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形 式。……线与颜色和点的相互关系是形式的某些方 面,形式将作品从给定的现实中分离、撤退、异化出 来,使之进入自己的现实中:形式的王国。” 沙里宁 (Eliel Saafinen)对“形式”的设问也相当睿智: 形式是否只是肉眼所见的事物所表露的外 貌吗?或者在形式里面是否包含着人所不明的 源泉所赋予的更深的意义呢?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问:艺术是纯物质性 的,还是具有精神的东西?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⑦ 形式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成果与终点,形式一旦 生成即进入独立的艺术“形式王国”,一部艺术史可 以说就是一部艺术形式演变史,且“在艺术中,形式 始终是超出形式的。”⑧“形式”(Form)对于所有艺 术门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艺术的基本性质在 于形式的组织”,⑨“形式就是信息的交流,是事物内 含意义的呈现。”⑩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就“形 式”曾深刻地指出:“诗人或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 乏了一切,因为他缺乏了他自己。诗的素材可以存 在于一切人的心灵,只有表现,这就是说,只有形式, 才使诗人成其为诗人。这也足见否认艺术只在内 容,是正确的,内容在这里就指理智的概念。在把内 容看成等于概念时,艺术不但不在内容,而且根本没 有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真理。”⑥海德格尔(Hei— degger)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则认为:“美依据于 形式,而这无非是因为,forma[形式]一度从作为存 在者之存在状态的存在那里获得了照亮。” 拉斯姆 森(S.E.Rasmussen)即云:“建筑的艺术最首要的是 与形式相关”,@宗白华亦日:“音乐是形式的和谐, 也是心灵的律动,一镜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心灵 必须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须是心灵的节奏,就 同大宇宙的秩序定律与生命之流动演进不相违背, 而同为一体一样。”@ 2.艺术形式的四大维度——“形相・功能・结 构・意义” 由于“形式”关涉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其概念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形式”概念 的判断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亦因为“形式”概念 ①⑥[英]汤因比等:《艺术的未来》,王治河译,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年,第18、87—89页。 ②[苏]斯托洛维奇:《现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凌继尧等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8页。 ③⑩[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7年,第25、6O页。 ④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6年,第153页。 ⑤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在“北京市油画学术讨论 会”上的发言》,《美术》1986年第7期。 ⑦[美]沙里宁:《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 本途径》,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⑧[捷]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2年,第156页。 ⑨[美]莱顿:《艺术人类学》,靳大成等译,文化艺术出版 社,1992年,第6页。 ⑩[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2年,第240页。 ⑩[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38—39页。 ⑩[丹麦]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2年,第191页。 ⑩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决定了它在 日常话语体系与学术认知体系中常常以不同的含义 维度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对“形式”理解的 肤浅化、片面化,将“形式”仅仅理解为它就是外观 表象。术语之间也经常被泛化混用(如将“形式”仅 仅等同于形状、样式、外形等等),这就抹杀与否定 了“形式”所具有的内在意蕴,导致了人们“对形式 的偏见”,“对形式的偏见”恰如朗格所指出的一个 常见问题:“在我们的心灵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顽梗 不化的倾向,这就是把任何两种关系十分密切的事 物视为完全等同的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或许是受 到了我们具有的某些语言习惯的鼓励而造成的。两 种互不相同的事物之间的等同关系一旦确立,这种 关系就变成了一种虽然十分重要但又绝非十分有趣 的关系,因为它仅仅说明同一件事物具有两个不同 的名称,如此而已。”④ 即人们往往将形式单一地理解为外在的“形式 表象”或形式表层的“形相”。朗格就非常强调对概 念确定性论述的重要意义,因为此乃任何学术研究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 总感到自己对这些词的含义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的 概念,甚至还时常把某些含义模糊的词相互混淆起 来。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我们开始对它们进行分析 的时候(即每当我们想搞清楚它们的含义时),就会 发现,它们不是矛盾百出,就是荒诞离奇或毫无意 义。……换言之,我们必须对自己陈述的含义作出 判定和解释,并由此找到一种能够解决我们想要解 决的那些问题的方法。” 而且,在“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功能”等传统 的二元论艺术形式研究中,往往易忽略“形式”的本 源内涵,却引发了一种绝对的简单二分法——将本 内蕴于“形式”之中的“结构、功能、意义”硬生生地 扯裂出来,将“形式”简单地类同于“外观”、“外 形”、“形相”。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就点破 了“形式与内容”二元论的理论缺陷,也指明了应如 何分析艺术作品:“这一说法,虽然使人注意到艺术 品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也难免造 成误解,因为这样理解文学就太不费劲了。此说容 易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分析某一人工制品的任何 因素,不论属于内容方面的还是属于技巧方面的,必 形式作为艺术本体 定同样有效,因此忽略了对作品的整体性加以考察 的必要。‘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术语被人用得太 滥了,形成了极其不同的含义,因此将两者并列起来 是没有助益的;但是,事实上,即使给予两者以精细的 界说,它们仍是过于简单地将艺术一分为二。现代艺 术分析方法要求首先着眼于更加复杂的问题,如艺术 品的存在方式(mode of existence)、层次系统(system of strata)等。”⑧下文即将从艺术形式之“形相、功能、 结构、意义”四个维度探析艺术形式的本源内涵: (1)艺术形式之“形相”维度 “形相”是艺术形式的外在表象,即休谟(David Hume)所云的“形式的外表”,④亦如严羽在《沧浪诗 话・诗辨》中所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测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 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 穷。”且“形相”一词在希尔德勃兰特(Hilderbrand) 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术 语,就是指物体变动不定的外观,但“形式不受物体 变化着的外观所支配”,如同潘耀昌在“中译本前 言”中的明示:“我们把一个特定的形状归于这个物 体,这个形状就是形相。形式不依赖于物体变动不 定的外观,而只依赖于物体本身。艺术家关心的当然 是形式。”⑧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则如此阐释了《庄 子・天地》篇中的“象罔”:“非无非有,不瞰不昧,这 正是艺术形相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 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 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闪烁于象罔里。”⑥ 苟子在《非相》中早已提及:“相形不如论心,论 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 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 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苟子・非相》)明人冯梦 龙在《醒世恒言》第1卷“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亦 ①②[美]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3年,第72、2页。 ③[美]韦勒克等:《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5年,第18页。 ④[英]休漠:《自然宗教对话录》,陈修斋等译,商务印书 馆,1962年,第62页。 ⑤[德]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⑥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厶又瓤。参 2013年第l0期 说了一个故事:“忽一年元旦,潘华和萧雅不约而同 到王奉家来拜年,那潘华生得粉脸朱唇,如美女一 般,人都称玉孩童。萧雅一脸麻子,眼眍齿龅,好似 飞天夜叉模样。一昧一丑,相形起来,那标致的越觉 美玉增辉,那丑陋的越觉泥涂无色。况且潘华衣服 炫丽,有心卖富,脱一通换一通。那萧雅是老实人 家,不以穿着为事。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①因而,不 可将“形式”等同于“形相”、“相形”、“皮相”的简单 化理解,而“形式”具有的多层意蕴应是“皮与骨”的 辩证、“皮相与骨相”的合一,非仅“皮”而已。 (2)艺术形式之“功能”维度 “功能决定形式”、“形式追随功能”(路易斯・ 沙利文语)亦可被视为一种幼稚的功能主义。形式 的一个层次就是内蕴于其中的功能层次——“在艺 术中形式的功能价值”,②功能可以作为相关“形式 函数”的一个“代数值”,且功能不是静态的,而是有 着动态变化的可能性。功能不是单一的或只有固定 的那些,功能除了设计者预设的那部分功能外(实 质上这部分功能也不一定能得以实现),还蕴藏了 或可派生出诸多其他许多在设计者意图指向之外的 功能,正如路易・康(Louis Kahn)所提出的“形式启 发功能”、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指出的“形式 能够容纳因时间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功能”、③柯林・ 罗(Colin Rowe)所云的“形式和功能是一体”或“形 式引出功能”。④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所谓 的“形式激发功能”,即他在《非物质性主导》一文中 设问:“功能这一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超越功 能?还是多功能?亦或是功能失去了其统一性?” 第亚尼也给出他的回答:“一句话,是在以一种灵活 性对抗复杂性,或者说,是以灵活性对抗混乱性—— 从为数很少的概念中生发出无数的变体。”⑤尤其是 路易・康,他发人深省地说:“形式不是形状。形状 是设计的产物,但形式是对各种不可分割的部件的 认识。设计是把通过对形式的认识而告诉我们的东 西变成实体。”⑥ 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木马沉思录:论 艺术形式的根源》中认为“一根棍子”之所以能够被 称为“一匹木马”就是“因为人们可以骑在上面。 tertium comparatotionis,即它们共同的因素,是功能 鼍 而不是形式。或更确切地说,是形式的一个方面,这 个方面能够满足为了行施功能所需的最起码的要 求——因为任何可骑之物都可以当作一匹马。”⑦ “在这种背景里表现马的棍子,到了另一种场合就 成了别的东西的替代物。它可能成了宝剑、权杖,或 者——在礼拜祖先的场合——代表已族长的神 物。”丰子恺笔下一个顽童骑自行车的漫画(图1)就 极度神似地表达了贡布里希的意指——“不是模仿 对象的外形,而是模仿对象某些特有的(privi. 1edged)或相关的(relevant)方面。”⑧丹・扎哈维 (Dan Zahavi)亦说:“如果我确实骑在一匹马上,那 么马和我都必须存在。但如果我只是意向一匹马, 那么这匹马并不必须存在。因此,意向性一个重要 的方面正是存在独立性(existence—independency)。 ……每个意向经验,无论是对一头鹿、一只猫或者一 个数学事态的经验,都指向某物,并且关于某物。”⑨ 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对形式的界定性描述更能 印证本文秉持的观点:“几乎所有的欧洲城市都有 大型宫殿、建筑群,或是功能已经改变了的成片区 域。在参观这类纪念建筑物如帕多瓦的拉吉翁府邸 时,人们总会对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感 到惊讶。人们会尤其强烈地感受到这类建筑物在历 史中容纳多种功能的能力以及建筑形式完全超出于 这些功能的魅力。正是形式感染了我们,它给我们 以经验和享受,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 1页。 ②[德]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③⑩[意]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6年,第9、31页。 ④[美]柯林・罗等:《透明性》,金秋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⑤[法]第亚尼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 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l3页。 ⑥李大夏编:《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第132页。 ⑦⑧范景中编:《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 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24—25、29页。 ⑨[丹麦]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7年,第15—18页。 图1丰子恺的漫画 (3)艺术形式之“结构”维度 罗西亦断定:“只有认识了建筑形式和理性过程 的意义,看到了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包含许多不同的价 值,意义和作用的能量,我们才能超越功能主义的理 论。”①同理,在艺术形式的意义、结构这两个层次也 是如此,如穆特修斯(Muthesius)提及的“形式要从结 构方式中发展”、( 希尔德勃兰特所言的“形式变成为 一种内在结构的表现”,⑧罗伯特・克雷(Robert Clay) 在《设计之美》的前言中则深刻指出了大多数人从事 设计的研究和学习,是因为与其他事物(例如解决难 题和创造新事物)相比,他们对美更感兴趣,但美不是 简单的研究事物的外观,建筑物和物体的底部结构如 果从抽象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美。克雷举例说:“例如, 一座桥梁的结构必须要承担不同动态变化的压力,因 此桥梁的设计目标应是以最简单的外形设计承担外 界不同的压力,在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还必须考虑效 率和经济因素(如同大自然,用最少获取最多);斜拉 式桥梁的设计则更需要数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方面 相当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方能获得一力学上 的平衡,而这些毫无艺术可言的变量参数却能够自动 地创造出美和优雅。在船舶和飞机设计中也能够找到 类似的事例,设计物所承受的负荷、运行的媒介以及功 能上的要求(例如速度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外 观;这些毫无美感的变量参数又一次在没有任何艺术 干预下创造出唯美的外形。似乎美成为了自然进化和 技术发展的衍生物,但是在感叹桥梁和飞机的同时,我 们似乎也感觉到了它们潜在的结构美,或许类似于人 类,美丽的外表常常暗含健康的体魄。这么一来,好像 我们把美放在第一位了。是的,我们在观察人和物时, 首先注意的是他们的外表,很容易被美所吸引。”④ (4)艺术形式之“意义”维度 “意义”虽起初可由设计者预置(有时也未必能 成为意义)——“精神的灌注”,但从解释学的视角 形式作为艺术本体 来看,意义的阐释则是极其多样的,而意义的潜在性 也须经由形相层将符号的内在意蕴表征出来,如博 厄斯(Boas)在《原始艺术》中就发现许多美洲印第 安人部落所喜爱的同一种三角形,却有着不同的意 义。因而,形式是复杂、多义的形式,复杂性、多义性 和可感知性是形式最本质的三大特性(图2),如中 国古典园林中“所有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功能的反 映,还反映了人们理解和体会自然体会精神、体会 ‘道法自然’的方式。”⑤吴家骅先生在论及旧石器时 代的石器和装饰物时亦指出经过磨制和抛光的石 器,不仅具有悦目的外观,更为有意义的是其中体现 了制作者对于制作过程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对形的 控制能力和对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经过磨制的石 器在使用中被证明更有效、更合理。最初倾注在石器 工具中的功能需求,在那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的 制作中得到了更完满的实现。“17000多年前的北京 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利用石头、兽骨和海贝等物, 用钻孔、刮削、磨光和染色等方法来制作装饰物,它是 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反映。这种原始的审美意识的 产生过程与石器制作中有意识地制造特定的形体,使 之适应某种生产和生活和需求的过程相比,前者是出 自一种精神的需求,并更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⑥ 功能 芷 t 图2复杂的“形式” ①[意]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年,第118页。 ②转引自荆其敏等:《生态的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年,第29页。 ③[德]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④[英]克雷:《设计之美》,尹瞍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 7页。 ⑤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叶南译,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50页。 ⑥吴家骅:《环境没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O2年.第13页。 /、又:秘。善 20l3年第10期 由之,综合上述对形式、艺术形式的谱系梳理与 内涵界定,文章认为“艺术形式”应具有四大维度: 形相层(appearance)、结构层(structure)、功能层 (function)、意义层(meaning)。作为艺术本体的形 式之形相层包括材料、形状、色彩、肌理、图案、装饰 等形式表层外观呈现的基本艺术现象问题,如同乔 治・H・马库斯精确指出的那样:“描述一种材料的 唯一方式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有性能的系统”,①也就 是“那种最表面的‘形式’,亦即那种被等同于一件 事物的‘形状’的形式”②或“审美外壳”、⑨外显的 “纯形式”(pure form);结构层包括艺术形式的类型 逻辑、形式结构秩序等问题;功能层包括艺术形式所 承载的功能指向、作用指向等;意义层包括艺术形式 的意义指涉、主题内涵表征等。“艺术作为美应把 价值世界包裹在形式世界里”,④宗白华先生对此即 有深刻领悟:“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划 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 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 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 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⑤凯文・林奇在《感觉品质 营造》(Managing the Sense of a Region)中也生动地 指出:“我们的文化将感性形式设想为一种表面现 象,一种光辉,是在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形成后被贴 上去的东西。但是,外表连接着内部。它们在整体 的运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外表是所有转换赖 以发生的地方。所有我们认识和感受的、超出我们 的遗传继承的东西,全都来自外表。”⑥ 林奇所说的“外表”即本文所指的“形相”,这一 维度是可见的、最易被人直观感知与体验的“呈现 的维度”,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家就认为在我们研 究作品的细节和结构之前,首先感知的是它的整体 外形,即最直接诉诸于人感官的是形式最表层的外 观表象(即“形相”),即海德格尔言及的“物因素 (das Dingh e)”。⑦因此,“形相”作为“形式”外在 显现的维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的外形或表 象的创造,不仅决定着艺术的直观性、独特性,同时 也为艺术形象的蕴涵与形式结构意义,提供了可能 性。”⑧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实也本质地反映出形 式生成的真实性、必然性、逻辑性以及形相(外观) 呈现的随机性、表层性、直观性这一关键原理。玛格 林(Victor Margolin)在《扩展设计的边界:产品环境 与新的用户》中即清醒地告知:“今日产品的灵活性 决不是当初那些一味强调产品外观、认为产品外观 乃是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的设计理论家们所能预料 的。举例说,当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管理者们强调,产 品的形式必须明白地说出其功能时,他们所想的仅 仅是能被某种形状体现出的功能。对众人所认识的 那种产品形式必须加以重新认识和考虑!”⑨费恩 (Sverre Fehn)与弗耶尔特(Per Fjeld)在《建构的思 想》(The Thought of Construction)中亦隐晦地点破了 形式的内在意蕴: 材料的使用从来都不是理性选择和计算的 结果,而是直觉和欲望的产物。结构必须与材 料的要求相一致,让材料呈现在光线的沐浴之 中,表现材料的固有色彩。但是,如果没有结 构,任何材料的色彩都无法真正呈现。作为一 种材料,石头的形式必须寄予在形状之中,就像 拱顶石需要通过精确的形状来确定一样。当石 头与石头相互叠加的时候,其形式就在它们的 连接之中。⑩ 对“艺术形式”的内涵界定,因此也就显示了本 文所秉持的学术观点与立场——笔者提出的“艺术 形式”应具有四大维度,更多地是基于艺术创作过 程的视角而言的,因此,姑且可将其视作一种“艺术 创作的形式说”。“形式”就是艺术的本体,承载着 “形相、结构、功能与意义”的艺术形式就是艺术作 ①③[美]马库斯:《今天的设计》,张长征等译,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9年,第45、2O页。 ②[美】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年。第15页。 ④[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商务印 书馆,1995年,第539页。 ⑤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⑥Kevin Lyneh,Managing the Sense of a Region,Cambridge: MIT Press,1976,P.68. ⑦[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第3页。 ⑧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⑨[法]第亚尼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 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⑩Per O1af Fjeld and Svrre Fehn, e Thought of Construction.New York:Rizzoli,1983,P.46. /、又瓤.参 2013年第1O期 心理被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 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 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同时,与 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 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 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 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 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和行为。而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在其1932年的纪实性作品《午 后之死》中亦提出了“冰山原则”的文学创作理论, 他把写作比喻为“海里的冰山”:“冰山运动之雄伟 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露出水 面的只是它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却藏在海里。”海 明威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 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 者去想像补充,董衡巽在《海明威浅论》一文中则如 此评述了他的“冰山理论”:“这个譬喻在揭示了艺 术形象与思想威情关系的一个方面,即是:如何把思 想感情融入艺术形象之中。露出水面的是形象,深 藏海里的是感情。形象越集中,越鲜明,感情就越深 厚,越有力。它们是显与隐,实与虚的关系。它们不 容许颠倒,否则就会落得形象模糊,感情浅露。”① 由上文可换言之,“隐没的维度”是“呈现的维 度”得以建构的内在逻辑驱动力和生成器,形式是 其四大维度浑然一体地抱合而构造出来的“四位一 体”,“功能、意义”也是一直蕴含在作为“结构”来源 的自身调节作用里的。同时,“形相与功能、形相与 结构、形相与意义”这三组概念的比较才是真命题, 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作品时,即 须追索从现象到本质,拨开外观表象的面纱去透视 其内隐于外观表象之下“结构、功能与意义”的内 涵,例如“专业的景观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越过现 象的表面形式去寻找其内在结构和基本关系,去把 握景观的核心与本质,发现设计因素之间的空间关 系。”( 也唯有这样的艺术形式研究与创造立场,才 能诞生真正的艺术形式,而非外观表象的复制。 本文对“形式”存在层次的此种界定与杜夫海 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将一般艺术作品的结构 分为三个层次是相通的:“对材料的处理”、“主题”、 “表现”。③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则集中关 注于艺术作品的纯形式结构,其结构分析旨在寻找 形式秩序,如序列、围合、虚实部分的比例、局部整体 的关系等。亦受艺术史大家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 的启发,且图像学立论的基石就认为某种物事,某个 形式,都不是毫无意义、毫没来由的,他在《视觉艺 术的意义》一书中提出解析艺术品含义的三个层 次:第一层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对基本的或自然 的形象进行确定,把作品解释为有意味的特定的形 式体系;第二层是确定从属性的、约定俗成和象征性 的内容,即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以考察 一个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第三层是对上述 二者进行分析,确定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并考虑艺 术家对主题所作的风格性处理及其哲学性内涵。④ 文章所提出的艺术形式之四大维度,也可被视 作是对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 式”假说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贝尔在其名作 《艺术》中对“形式”做出了一个经典论断:“艺术品 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 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 也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可做解释的回 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各个不同 的作品中,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 形式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 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 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⑤贝尔 “有意味的形式”的论断是基于“在特殊方式下”的, 那“在特殊方式下”意指什么?文章认为这才是该 论断的核心所在,“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说“有意 味的”是“形式”的形容限定词——“形式”仅仅是 “形式”而已,与“意味”无关,这两个词汇本是孤立 分开而又被联结在一起的——该著名论断却可以这 ①董衡巽:《海明威浅论》,《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 ②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 68页。 ③[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 出版社,1996年,第273—274页。 ④[美]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辽宁人 民出版社,1987年,第34—37页。 ⑤[英]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 司,1984年,第4页。 样来理解即“形式是有意味的”或“形式的意味”,抑 或可以说贝尔是相当关注或已隐秘地触及了艺术形 式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意义这三大子系统,其“意 味”可理解为是“结构、功能、意义”这三大子系统的 代指。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其经典名著《宅形与文 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中对宅形(House Form)的厘定也并非泛指住宅的外观形式,而是特 指与居住生活形态相对应的住宅空间形态,包括了 布局、朝向、场景、技术、装饰和象征等,即与本文对 形式(Form)四大维度的阐述相一致。 同时,亦可将“艺术形式”视作一个极为复杂的 象征“系统”,它建构了一个圆足的艺术世界、一个 充满意味的布尔迪厄意义上的场域。因之,可将内 敛于“形式”背后的“结构、功能与意义”,外显于形 式表层的“形相”,共同视作为“艺术形式系统”的四 大子系统。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就曾 指出复杂的系统有可能是由不同层次结构构成的梯 形结构,或是一种大盒子套小盒子的结构。按照其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它的几个组成 成分将行使特殊的次级功能,并为整体功能作出贡 献。①且“形式”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形式,即一方面 是处于人与物的关系之中,一方面是形式系统本身 的建构又处于“形相、结构、功能、意义”四大子系统 之间的“关联域”②中,这就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恰 如庄子于《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 力”中所表达的意涵,同时,在形式系统内部这四大 子系统也均以相对独立与关联的姿态出现。 三、结语 惯常的“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功能”等二元对 立思维主导下对“形式”界定如“形式追随功能”、 “内容决定形式”等就是对“形式”所具有的多维度 含义的否定,而所谓与“内容”相对立则是人为地将 作为艺术本体的“形式”进行撕裂或干脆将“形式” 视作“外观”而已。如康定斯基在其1912年的《形 式问题》中曾云:“所谓形式,乃内在内容的外在表 现。因而,将形式视为金科玉律是可笑的。”③顾大 庆在《设计与视知觉》中亦将形式进行了如此界定: “形式的元素包含形状、体积、空间、光影、质感和色 彩,其中形状、体积和空间属于对形式的本质的研 形式作为艺术本体 究,而光影、质感和色彩属于对形式表象的研究。”④ 持有此类艺术形式观,对于艺术家或从事艺术 创造的人而言,危害极深。因为作为艺术本体的 “形式”已被划割成仅仅是在外观表象、外形(exter- nal form)⑤这一个维度的创造,而将内蕴于“形式” 自身的“结构、意义、功能”这三大维度统统赶出了 “形式”本身之外。这样一来,艺术形式的创造也将 只能停留在外观表象的搬弄,这样的艺术创作将没 有任何价值可言。这也就是当前国内在艺术创作、 艺术设计等与“形式”密切相关的实践中,一味地对 国内外经典艺术作品、设计作品参考借鉴上只能停 留在对其外观表象复制与虚假模仿、“对外形的复 杂玩弄”(9上,成为一种肤浅的形式主义,而忽视甚 至完全抛弃了艺术作品形式建构另外非常重要的 “三大维度”的内涵,其实这三大维度的内涵恰恰是 外观表象维度得以最终塑造成形的内在驱动力。俄 国哲学家邬斯宾斯基(Peter D.Ouspensky)说的好: “生命的神秘在于事物背后的意义和隐藏的功能, 生命的神秘反映在其现象之中。”⑦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 ①[法]第亚尼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 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②[英]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蔡运龙等译,商务 印书馆,2001年,第220页。 ③[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编译,云南人民 出版社出版,1999年,第94页。 ④顾大庆:《设计与视知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年,第2l页。 ⑤范景中编:《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⑥[美]布拉萨:《景观美学》,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92页。 ⑦转引自[美]特雷布编:《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 顾》,丁力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