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2023-06-14 来源:星星旅游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1898年4月25日,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3个月,即兵占马尼拉、圣地亚哥和西属波多黎各。西班牙被迫求和。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将所属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宣布独立。

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1904年2月8日,日舰突袭旅顺口俄国舰只,战争爆发。日军1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占领奉天 ,5月在对马海峡击溃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9月5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此后日本取代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列宁主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国内外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提出一国革命胜利论、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学说、工农联盟学说、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统一过程的两阶段说,把社会主义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联成一体,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原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3月,在明斯克宣告成立, 1903年7月第二次党代表

大会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机构,会上党内出现了两个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六次当代表会议结束了不同盟在党内形式上的统一,孟什维克被驱除出党,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改称俄国共产党,1925年12月改称联共,1952年称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党:俄国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对俄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和后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年伊朗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1905年12月,德黑兰,大不里土等的工农群众掀起强大的人民运动,成立革命民主组织和志愿部队,迫使国王穆扎法·厄丁于次年召开国会,颁布宪法,并将王位让于太子穆罕默德·阿里。1908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在德黑兰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和革命组织,屠杀革命者,人民运动进入新高潮。1909年7月,北方革命部队联合反国王的部落诸罕军攻占德黑兰,废黜穆罕默德·阿里,召开第二届国会。1911年底,英俄军队分别干涉伊朗南北部的革命运动,反革命集团趁机于12月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卡扎尔王朝复辟,革命失败。

青年土耳其党:土耳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最初为伊斯坦布尔军医学校学生结社,后扩至青年军官和官吏之中,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以及其他上层改革,奉行奥斯曼主义,大土耳其主义,发动了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掌握政权,站在德奥一边参加一战,因战败失势而瓦解,1926年被取缔。

三国同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879年10月

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署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在大战期间,凡是参加德、奥一方作战的便称为同盟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军事集团之一。

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为对抗德、奥、意军事集团、争取世界霸权于1907年组成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1891—1893年法俄结盟,1904年《英法协约》的缔结,1907年《英俄协约》的缔结,三国协约正式形成。大战爆发后,先后有日、意、美等二十五个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以三国协约为基础的协约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两个军事集团之一。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1916年2月21日德军开始进攻,很快遭到贝当指挥下的法军的顽强抵抗, 8月底德军被迫转入防守。10月21日,法军大举反攻,至12月18日收复全部失地。

索姆河战役:一战中英法联军在索姆河畔对德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英法为了牵制在凡尔登方面的德军,于1916年7月1日在法国西北部索姆河畔发起进攻。此后法军掌握主动权,开始反攻。战斗至12月中旬才结束,双方伤亡共达70

余万人,此次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军阵线日趋崩溃。

俄国二月革命: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917年2月故名。2月18彼得格勒普悌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迅速发展为全俄总政治罢工。26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转为起义,推翻沙皇政权。革命胜利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为准备和实现社

会主义革命而斗争。

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该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策略和计划。提议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社会民主党” 名称,改称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该提纲对俄国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年爆发的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1918.11.3,德国基尔水兵起义,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组织以艾格特为首的政权。1919.2召开国民议会,8月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1919年柏林工人起义和4——5月的巴伐利亚代表委员会共和国被艾伯特政府镇压,革命结束。革命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未能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共产国际: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又称第三国际。1919年3月2日到6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代表参加,宣告共产国际的成立,于1943年6月10日宣布解散。共产国际在捍卫和宣传马列主义,加强各国共产党和革命者的联系,培养干部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魏玛共和国: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后,于1919年2月在魏玛城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1933年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总理。同年3月,希特勒强使议会通过《授权法》,停止执行《魏玛宪法》,共和国遂告结束。

《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九国在华盛

顿会议上签订。条约的根本之处在于美英以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利益为条件,确定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势”之原则。九国公约的签订结束了日本乘一战之机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主宰的对象。

《五国海军条约》: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标志英国海上霸权的结束,美国海军实力已与英国均势,即英美取得了相等的制海权;日本则被迫屈居于二流地位。

《四国条约》:1921年12月13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由美、英、法、日四国签订。条约规定,它的签订是美国的胜利,拆散了英日同盟并拉拢法国参加远东的争夺,使四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暂时取得了均势,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重重矛盾。

《洛加诺公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实际上是英法企图固定战后德国西部边界,把德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首先进军莱茵后,并于1939年4月26日宣布废除该条约。

《非战公约》: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发起,于1928年8月 27日由法、美、英、比、德、意、日等15国在巴黎签订的公约。到1934年苏联等48国陆续加入。公约规定: 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 须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但在订约同时,美、英、法等国先后声明保留“合法的防卫权”,有权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胡佛:美国第31任总统,共和党人。1929——1933年出任总统,在任期间,对外加紧推行扩张政策,并帮助德恢复军事工业的潜力,怂恿日本侵略;对内推行保护本国垄

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的反经济危机措施。。1932年第二次竞选总统失败。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届总统。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取整

顿金融,刺激商业;建立农业调整总署,提高农产品价格;建立专门机构,对失业工人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政策。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 立即对日宣战。翌年, 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参加了中、美、英3国开罗会议和苏、美、英3国德黑兰会议。1945年参加了苏、美、英

雅尔塔会议。

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16日发出称为“海狮计划”的指令,德国统帅部计划用2400架作战飞机实施这次空中战役,从1940年8月12日开始的英德两国空军的战斗被称为“不列颠之战”。但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击溃英国空军,因此德军只好推迟直至放弃进攻英伦三岛的计划。

阿拉曼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决定性战役。1942年1月, 隆美尔

指挥的德意联军在北非东部发动攻势, 逼近重要防线阿拉曼, 威胁英国的生命

线苏伊士运河。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 发起反攻。此役使法西斯国家的军队完全失去在北非战场的攻势, 与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西北非的登陆作战相配合, 形成东西夹击, 为取得北非战场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于1942年6月4~6日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上战斗,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后,太平洋战场

上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美军的变化,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

食盐长征:甘地发动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所采取的行动,也是甘地发动的反对英国殖民政府食盐专卖法的行动。1930年3月12号,甘地率领信徒阿默达巴德在海滨取海水制盐,引起了全国性的以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群众运功,掀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同年5月,甘地被捕,国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非暴力抵抗运动。1929年12月,甘地推荐贾·尼赫鲁为主席,宣布了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

开展了群众性的反帝活动。1月30日,英政府拒绝甘地提出11条要求,引发“食盐长征”。1931年3月,印度总督欧文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国

大党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1932——1934鉴于国内厌战情绪,着力于以个人的文明非暴力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的运动。 1932年9月,甘地在狱中宣布反对“贱民”分区选举决定,推动不服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后协商签订了《浦那协议》,减少了印度教徒对“贱民”的抵触思想和促使全社会关注贱民问题。英国的法。1932年1月,号召国大党采取不合作运动,至1934年4月完全停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英运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通过甘地拟订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以自治为目标,掀起第一次反英不合作斗争, 1922年2月12日,结束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29年12月,国大党

拉合尔会议宣布斗争的目标是实现完全的独立。1931年3月5日,《甘地—欧文协定》签订,不合作运动再次中断。

柴鲁尔:埃及民族独立领袖。1918年组织了华夫脱党,1919、1920为争取埃及独立而被逮捕,1924领导第一届华夫脱内阁,坚持英军撤离埃及谈判无果,于11月被迫辞职。

华夫脱党:埃及的一个民族主义政党,1919年札格卢勒创立,在20年代是埃及占绝对优势的最大政党,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夫脱党与英国的联合是过于妥协的作法,以致丧失任何维持政权的机会,它最终在1952年的军事政变之后销声匿迹。

大清洗运动:三十年代后期,苏联开展的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斯大林于1937年3月发表了《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他两面派的办法》的报告,把1933年开始的清党运动发展成全国范围的肃反运动。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采取了严刑逼供的方法,严重地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混淆党内思想、路线斗争同反革命的界限,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1939年,联共中央对肃反扩大化错误有所察觉,有所改正。

波茨坦会议:即“柏林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会议讨论了德国投降后与原轴心国签订和约的基本政治、经济、军事原则和占领德国的方式,通过并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7月26日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欧洲第二战场:二战后期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1942,5—1942,6苏联在和美英在伦敦和华盛顿谈判后,确定美英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便从东西南三面打击德国。1944,6,6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其前身为成立于1918年的德意志工人党。由慕尼黑锁匠安东·德雷克斯勒创立。1919年希特勒加入,1933年获得政

权,1945年终止。对外以领土扩张为宗旨,以日尔曼优秀种族最终统治劣等民族为目标。肆意对外侵略,直至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被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为非法。

1923年啤酒馆暴动:德国法西斯企图夺取政权的行动。1923年,德国内外形势急剧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希特勒企图利用局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慕尼黑举行啤酒馆暴动。希特勒被捕入狱,大部分参加暴动的纳粹头目被捕判刑,啤酒馆暴动失败。

希特勒:德意志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纳粹党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1919年1月加入德国工人党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并组织政府,1934年自称元首,实行法西斯专政。1936年与意大利签订“轴心”协定,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

定,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39年,入侵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6月进攻苏联。1945年4月,苏军包围柏林时自杀

《我的奋斗》: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所著。1923年啤酒店暴动失败后, 希特勒在狱中由他口述, 其助手赫斯记录整理而成。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 宣扬反动的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 主张打破凡尔赛体系, 发动侵略战争, 实行法西斯恐怖专政。

“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纳粹德国制定的以快速作战击溃苏联的计划。12月18号希特勒予以下达,决定用装甲部队纵身切入的快速作战摧毁苏联西部的陆军主力,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中央工业区和顿涅茨克矿区,然后沿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建立一道对付苏联亚洲部分的防御屏障,再用空军摧毁苏联的乌拉尔工业基地。

“白色方案”: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代号。1939年4月11日,规定目标是摧毁波兰的军事力量,使东方局势符合德国“国防”的需要。强调尽可能孤立波兰,依靠突然袭击。同年8月31日希特勒发布实施该行动计划的第一号作战命令。9月1日,德军开始大举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墨索里尼:意大利独裁者, 1919年组成法西斯党。1922年夏率5万党徒,向罗马进军,10月得到国王任命出任首相,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与德、日结成三国轴心。1940年6月追随纳粹德国对盟国宣战。1943年7月被赶下台,囚于阿尔布齐山区,后被德国伞兵劫走。在意大利北部德军占领区建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傀儡政府。1945年4月28日在阿扎诺附近为游击队击毙。

意大利法西斯党:意大利实行法西斯主义的反动独裁政党。1919年,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战斗团”, 反对共产主义。1921年正式改称法西斯党。1922年10月, 组织武装党徒向罗马进军, 取得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对外鼓吹重新瓜分殖民地, 推行战争政策, 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 与德、日勾结组成轴心国, 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瓦解。

北一辉:日本新潟县人。1919年写成《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以天皇为中心的法西斯主义,主张对外侵略扩张,推动了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运动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参与了右翼恐怖活动“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1936年“二二六事件”发生后,被认定为幕后策划者和支持者,于次年被处死刑。

皇道派和统制派:日本陆军内部的两大派系。皇道派于1931年十月事件后逐渐形成。其核心人物有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支持者多为尉官级“革新派”少壮军官。主张武装政变,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与主张依靠合法手段,自上而下建立军部独裁的统制派对立。统

制派于1931年十月事件后逐渐形成。成员多为陆军省、参谋本部等中央机关的佐级军官。中心人物有永田铁山、石田莞尔等。主张保持军部中央机构的统制、依靠合法手段建立军部独裁,故被称为统制派。

卡德纳斯改革: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施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1934——1940实行土地改革,设立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修订全国劳工法。 1937实施铁道国有化,1938.3把英美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同年4月,把原来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允许工人、农民、合作社参加。

《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1941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开始拟定此项远洋奇袭计划。日本以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历时12天,行程4000海里,于12月7日 7时50分对珍珠港发起了空袭,次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

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

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危机使得俄、奥得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十四点原则: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美英法三国控制会议,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凡尔赛合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凡尔赛

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圣日耳曼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圣日耳曼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

利益争夺的产物。

《纳伊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特里亚农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特里亚农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色佛尔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洛桑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华盛顿会议: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它和巴黎和会一起,

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国联自建立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

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鲁尔危机: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1923年1月23日,法国与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协定,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鲁尔被占领这一事件,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鲁尔危机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法国丧失了其对德事务的主动权。

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稳固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

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1905年革命::俄国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1月9日,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严重流血事件,导致革命的爆发。10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出现了全俄政治大罢工,第一次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次革命锻炼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它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也有深远的影响。

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和平法令: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土地法令:苏维埃俄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法令。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于1917年11月9日凌晨通过。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

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

布列斯特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和约。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苏联在1921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最初仅规定产粮省份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量交售粮食和饲料,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省份,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1921年3月,颁布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逐步停止执行。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甘地::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1915年返回印度,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国大党主席,掀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潮。主张苦行和禁欲,主张民族和解。1948年1月30日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著有《印度自传》、《自传—体验真理的故事》。

甘地主义: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

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

凯末尔:土耳其总统(1923-1938)。1919年起领导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1923年创立人民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首任总统。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1934年被授予“土耳其之父“。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激发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经济危机又引发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海军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

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1917年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称孟什维克。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布哈林: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8~1930年间,联共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纳贡”,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反对剥夺和消灭富农。1937年2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1938年3月15日与A.I.李可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3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10人恢复名誉。1988年5月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租借法案: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

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1942年夏季到1943年早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

《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12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宣

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开罗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宣言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德黑兰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会议讨论了盟军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各项计划以及安排战后和平与合作等问题。三方达成协议,建立欧洲咨询委员会以研究欧洲问题。一致同意1)战败后的德国必须由盟军分区占领;(2)将德国东部一些地区并入波兰;(3)苏联在适当时刻参加对日作战。会议最大的成果是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此次会议在巩固反法西斯联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会后发表《德黑兰宣言》和《关于

伊朗的宣言》。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马其诺防线\":其诺是法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任殖民、陆军等部部长。他在任期间,多次要求法国沿边境修筑一条阻止德国重新发动进攻的防线,1929年开始产生结果。1938年修筑完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马其诺防线”。然而这条防线计划没有考虑到比利时边境也可作为德国进攻的路径。因此,1940年5月,德国进攻时就是从比利时边境进攻法国的,使得整个马其诺防线成为废物。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个政治和经济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49年4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每年举行多次军事演习,各成员国加强防务和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磋商与合作。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华沙条约组织:根据华沙条约建立的军事集团。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在华沙缔结八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简称“华约”。1968年8月苏联以华沙条

约组织名义,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阿尔巴尼亚退出该组织。

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开始执行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

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

大棒政策: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论述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原因: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法德,俄奥,英德的矛盾

(2)列强之间的积累争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分化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3)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索。

性质:第一次世界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其中塞尔维亚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影响:

(1)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2)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国

(3)十月革命胜利是一战最大后果,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出现了世界性高涨。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三国同盟: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

(1)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署军事同盟条约

(2)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3)在大战期间,凡是参加德、奥一方作战的便称为同盟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

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1893年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2)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3)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3、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背景:美国对凡尔赛体系深为不满,积极鼓动召开华盛顿会议,构筑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

主要内容:(1)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

(2)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

(3)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意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

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4、什么是“委任统治”制度?其实质如何?

(1)含义: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殖民统治的一种新的形式,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

(2)内容:1919年1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制度。

5.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评价?

(1)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掠夺性的和约,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一些条约作为其补充,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以及列强关系的调整而建立的这种战后世界性‘‘和平”体系,历史上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

境,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B 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C 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D 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6、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背景:

(1)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3)1921年3月,俄共”十大”召开,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内容:

(1)农业方面: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2)工业方面: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3)流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历史意义:

(1)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7、试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

(3)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造成工农关系、城乡

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8、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含义: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

(1)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一

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通过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3)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9、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

过程: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

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

(2)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

(3)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失败原因

(1)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非暴力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

(2)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

(3)坚决反对群众的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

10、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1)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2)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曾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城市人民

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

(3)甘地比较注重实际,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

(4)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吧印度各阶级、不同种姓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

(5)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1947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6)虽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限之内。

(7)他在反英斗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11、怎样评价凯末尔革命?

(1)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

(2)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4)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

(5)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12、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最基本的矛盾

(2)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

(3)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纷乱的国际政治和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4)伴随着20年代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

主要表现:

(1)股票市场崩溃,由此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

(2)各国工业生产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40.2%,日本37.4%,意大利33.2%,法国31.9%,英国20%。

(3)危机也蔓延到所有农业部门,包括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部门。

(4)大危机也造成了大量人的失业。在美国1933年失业工人达1700万,失业率为24.9%;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

(5)危机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造成了人们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

影响:

(1)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调整,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3)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导致各国政局动荡,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

(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

矛盾,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

13、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背景:

(1)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2)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目的:

(1)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

(1)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2)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1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影响:

(1)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2)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