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理科教育 2008年第6期(总第82期) 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荆广珠黄玉枝 (宁波工程学院理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出现“模式趋同、层次失 衡”等问题,建设出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文章仅就宁波工程学院近几年建设浙江省 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所得到的初步认识和收获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 高等数学层次失衡 凸式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自2003年教育部决定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级别“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如雨后春 笋般不断涌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改革成果涌现出来,有力地带动 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应看到此项工作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不 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功利主义¨J、追风赶潮、粗制滥造、模式趋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盲目攀比老本科院校,模仿求同,与本校的生态位置结合力 度不够,在形式和内涵上缺乏和谐与交融,造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层次失衡。本文针对“高等数 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层次失衡这一问题,主要基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一层面,试图 对宁波工程学院近几年建设浙江省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所得到的初步认识和收 获来进行阐述。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至2007年年底,在全国700余所本科院校中,像宁波工程学院一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有200 余所,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 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没有新建本科院校的发 展,很难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得好” l。但新建本科院校上有100余所“985”、“21 1”高水平大 学,400多所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高校,下有1000多所专科层次的高校,新建本科院校 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很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些高校目前多处于本科教育 的规范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发展中的困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高校的定位问题。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较多研讨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有些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争 议。笔者认为:介于500余所老本科院校与1000多所高职院校之间,新建本科院校应有所为有 所不为,在两者之间寻求自己的生态位置,为人才培养选择一个合适的空间,走“工程化技术 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只有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有 效构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才能有效地展开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 避免流于形式的趋同建设和层次失衡。 收稿日期2008—03—03 作者简介荆广珠(1961一)男,山东聊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的应用研究 一88— 高等理科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是凝聚学校所有资源及所有办学环节的载体。学生所 有知识和技能最直接的来源是课程。但新建本科院校在诸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直接影响到课程 体系的设置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一,因为行业定向不如专科明确,二次加工的机会不如老本科多等因素,在通识教育与专 业教育的兼顾上更加困难。一方面要通过课程使学生拥有宽厚的基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面向职业就业实施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教育。 第二,教师教学观念普遍有待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是办学层次提升后的突出问题。很多 人不愿意走出传统的教学体系,机械模仿老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在许多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 的变革。教师面临着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更繁重的变革需求,因此教学观念的创新更加困难。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从生源来看,学生多为在高中阶段前25%~30%的学生,政治素质、 道德素质、自控能力、责任感参差不齐,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探索性相对欠缺。具体表现为 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不够,学习态度和纪律较差。面对如 此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要“帮助每个人成功”更加艰难,这使得课程建设工作愈加复杂化。 第四,大学数学的教育正面临资源短缺、生源下降、个性化需求复杂、课时减少、教学内容 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三、我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探索 精品课程的建设涉及面很广,我校在完成宏观上“高层次班一工科班一经管班一文科班一 专科班—选修课”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课堂主讲一习题课研讨一 专题讲座拓宽知识面一课程论文检验素质”的教学模式后,我们针对课程建设中较为突出和急 迫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突破。 (一)更新数学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陈旧是一切改革的障碍。我们首先结合本校定位,在适度知识教育的同 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注重强调实现大众化素质教育中“高等数学”基础教育的作用。改 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技巧的训练,轻思想方法的学习;重理论教学,轻示范 应用的训练”等教育思想观念。另一方面,直面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对大众的不同需求表示 欣赏,承认学生的不同,承认他们注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建立不同的标准来适应他 们 J。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倾向,改变传统的学生适应教师 和课程的思维,强调教师和课程应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明确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将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选择为: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文件、梳理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建设课 程网站等几个方面。暂缓或淡化其他方面的建设,例如教材选择国家优秀教材而不是自编,题库 建设是国家题库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学条件因地制宜,网络教学暂不考虑。总之,将我校此方 面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相对重要和紧迫的课程教学组织方面。 (三)课程目标层次化、具体化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放弃“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目标模糊”的教学妄想,在保 证人才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提出“三个兼顾”的教学指导思想, 即兼顾教学目标的高低、教学内容的主次、教学对象的众寡。在课程目标上既要体现厚基础的本 科教学理念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也要兼顾后续课程的需要进行知识教育;既要构建课程基本 一89— 高等理科教育 2008年第6期(总第82期) 知识结构,也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个性化需求;既要让多数学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又要兼 顾少数有继续深造空间的学生发展潜力;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 (四)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 为了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我们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规 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 ,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 执行大纲。采取“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将整个课程、每章、每节甚至每讲 教学内容划分成三个层面:基本平台内容、进阶提高内容、深化展开内容。一般情况,基本平台 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思想方法;进阶提高内容包括课程难点、必要的理论证明、 多知识点的融合等;深化展开内容包括技巧计算、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创新等。例如在偏导数的教 学上,将多元函数的应用背景及其一元化的思想方法作为基本平台内容,强调具体求导计算不宜 过于复杂。陷人繁琐的计算冲淡主题将导致一无所获,将其置于进阶提高内容,“分层递进、重 点突破”,因势利导分阶段实现各教学目标。 (五)实践性验证,逐步完善纲领性教学文件 为了实现我校升本后大面积本科规范化教学,使较多的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规范化教学的规 律,经过集体努力,充分、反复探讨和研究,集思广益,精心策划,逐步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执行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提纲式教案等课程纲领性教学文件。并在近几年的每个教 学循环中不断检验、研讨、修订和完善,在规范教学文件以及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方面花大力气打 造出我校“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特色。 针对目前精品课程流于形式的“内容教案”较为普遍的现状,我们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积极打造简洁实用的提纲式教案,有效地发挥了教案的课前设计、课堂提示的作用。每讲教案一 般3~4页,既包括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例题选择、作业布置等方面的设计;也 将过去教学课后分析中有关课程教学战略意图的实现、分层设计、板书设计、教学方法、时间分 配、语言运用、课堂组织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体会通过教学提示的形式给出。 (六)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经过研讨逐步完善了具有我校特 色的凸式分层教学模式。在班内进行区别教学,将学生分为平行层与上凸出层、下凸出层,凸出 层的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35%(上15%+下20%)。以基本平台内容为核心,首先用通俗易懂 的课堂语言实现基本方法的教学目标。随后再因势利导,分层递进,提升上凸出层,激励平行 层,帮扶下凸出层。这样,在不另行分班的情况下从学生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互动 等方面都进行了分层处理,因材施教,兼顾多目标规划的各个课程目标。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克服了具体实施层面的许多困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较好的教 学效果。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教考分离的校内统考中,通过具有一定广度、深度 和题量的试卷(参见课程网站)测试出我校高等数学教学正逐步规范化、效率化 参考文献: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2]吴启迪.明确任务不断开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教学,2004(8):4—5 [3]薛天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突破认识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5—04—02. [4]罗俊芝.“高等数学”柑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 L2):32—35. 一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