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捂秋冻到底要“捂”哪里

2023-07-19 来源:星星旅游

春捂秋冻 到底要“捂”哪里?

体温降低1度,免疫力降低30%

“春捂秋冻”是中国的老讲究,无非是强调身体的保温,对此是有理论依据的:日本有研究者发现,现在癌症高发的一个原因是:现***普遍体温偏低,当体温低到35度时,就是癌症最活跃的增殖期,因为现在人运动量很少,低体温更容易被冻出来。

之所以如此,因为人体的免疫力也是随着体温的升高而提高。有研究表明,体温提高1度,免疫力提高5-6倍;体温降低1度,免疫力降低30%。这些数值的精确性有待证实,但低温降低免疫力确实事实,我们常见的感冒发烧,之所以叫“着凉”,就是这个道理,一定是有“凉”,低温这些元素存在的。

春天,乍暖还寒, “捂”就尤其必要,身体上有4处必须“捂住”。

首先是颈部,受寒之后,肌肉紧张,牵拉得颈椎的小关节错位,颈椎病就是由此诱发的,此外,很多神经性头疼的病人也和颈部的受凉有关,他们每次犯病的时候,都喜欢用热东西敷在脖子上,感觉就轻松多,这就是寒重的典型特点。

颈部有三个与身体受寒直接相关的穴位,分别是“风池”,“风门”,“风府”,分别位于脑后的枕骨下;后发际正中往上一横拇指;第二三胸椎之间的两侧。之所以以“风”命名它们,因为身体受风,受寒,多是从这三个穴位开始。风池:“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门:“风出入之门”。风府:“风气循府而上,则为脑风”。

无论是夏天的空调之下,还是冬天的室外,颈部的保温其实就是给这三个敏感穴位保温,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头一般不怕冷,所以可以不戴帽子,但一定要戴个围巾,这是避免颈椎病,避免神经性头疼的关键,而用温毛巾,热水袋热敷,或者用电吹风的热风吹这些穴位,对改善受凉引起的颈椎问题已经各种头疼也是有所帮助的。

颈部和肚子,尤其要“捂住”

《易经》里的“坤”,是对应“土”的,中医里和“土”对应的是“脾”。“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最薄弱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也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往往肚子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这里也是最怕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

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长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型,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怎么出去,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这种人的肚子更要保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过去有穿“兜肚”的讲究的原因,再热的天气,肚子也一定要保温的。

中医的“虚”就是功能的萎废,“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最好也是夹生。这些人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个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才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症”,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是服用“附子理中丸”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对他们来说,“捂”肚子就更重要了。

Top